試論通假字與假借字的異同
摘要:
古漢語中有壹種“借字”的現象,分為通假和假借,二者都具有借字標音這壹***同特點。雖然通假和假借都是因為音同或音近而借字,但它們卻是兩種不同的文字現象。本文將對二者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加以論述,其中將重點論述二者間的不同點。更好地區別它們,對它們的本質區別加以較詳細的論述也將為中學生文言閱讀教學提供充分的文化背景。
關鍵詞:
通假字;假借字;區別;聯系;古漢語
所謂“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代形聲字的大幅度增加為其運用提供了內部可能性,舊的假借法則成為其產生外部力量;“假借”,許慎在其六書理論中說:“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它是在古代漢字字數有限和造字困難等背景下產生的。由此可見,通假字和假借字,都具有借字標音這壹***同特點。在以前,人們不能明確區分“通假”和“假借”這兩個概念,更甚者在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壹九九八年校訂重排本)中也沒把“本有其字”的通假和”本無其字”的假借加以區分。比如:“何”假借作疑問代詞,“直”假借為範圍副詞等看成是通假。現在,學術界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稱為“假借”了,因此二者的分工越來越明確,我們也能更好地把它們區別開來。
通假和假借雖然在“依聲托事”這點上相似,借音同、音近字表示。但通假和假借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現象。“本有其字”和“本無其字”兩個概念是區別通假字和假借字的重要標誌。通假字是在本有其字的條件下,借別字代替本字,不能視為表義,與表義無直接關系,因為其意已由本字代表。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公孫醜下》),意思是寡助到了極點,連親戚都背叛他。這個句子中的“畔”就是“叛”的通假字。而假借字的借聲表義是在本無其字的條件下,借聲表義創造出來的壹種類型的漢字,壹經借用,便長期替代。如“難”,本是鳥名,借作困難的“難”;又如漢語中連詞“然而”兩字,借用表本義“燃燒”的字形“然”和象胡須形的“而”來表示“然而”之義,創造出“然”“而”兩字。是屬於文字學範疇內的重要概念。因此,我們有必要把通假字的別字代替與假字的借聲表義加以區別。
從形體上看。通假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在形體上發生替代現象,本字的形體被通假的字所更換。如“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例中“女”是借字,“汝”是本字,本字“汝”被通假後,為“女”形體所取代。而假借不涉及形體的改變。如“然”字,本來表示燃燒的意思,《孟子》有“若火之始然”,《說文》“然,燒也。”後來假借為指示代詞,仍寫作“然”,表“這樣”之義。如“輮使之然也。”(《荀子》),“然”字假借以後字形沒有改變,就如許慎在其六書理論中說:“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除此之外,假借本身雖不直接產生新字,但卻可以產生新義。如“自”,本義指鼻子(《說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為第壹人稱代詞“自己”,產生了新義。而通假字則不能產生新義,如“甚矣!汝之不惠”,這裏的“惠”作“智慧”講,當離開特定的語言環境後,作“賢惠”講,並沒有產生新義。
從功能和作用上看。通假字以別字代替本字給現代人特別是中學生在讀古籍時候造成很大的困難,是繼承古文化的壹個阻力。因此我們必須要為通假字找到本字才能使文章“怡然理順”。如果當時把它寫作本字“蔭”,我們閱讀《左傳》的時候,也不會那麽困難了。而假借字,是漢字發展的動力,它的出現為漢字開創了新書面,也開辟了借聲表義的新途徑。如同時也解決了象形字無法解決的造字困難問題。在閱讀古籍的過程中,它“本無其字”的假借字壹般不會造成閱讀障礙。比如“果”字, 本義表“果實”,假 借為“如果”。但這兩個義早已被人們所熟悉,也不足為怪了,因此不會造成閱讀障礙。
從現狀和前途上看。現今社會大力提倡漢語言使用規範化,當然不再允許使用由別字代替本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漢字演變史上壹種不規範的用字現象,具有臨時性、偶然性,它只能成為古籍中錯別字的“古化石”罷了。而假借字是漢字發展的主要階段,擁有無限的生命力,具有永恒性、必然性,假借字與被借字都融入了現代漢語中並不斷發展。如假借字“須”,是假借了胡須的“須”,現代漢語中,假借字“須”使用頻率高、範圍廣。更有外來假借字的迅速發展,新詞日益增加。
除以上論述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其它方面對通假字和假借字加以區別。
通假字沒有“約定俗成”的特點,而假借字就有這樣的特點。例如吹風的“風”字,其繁體字為“”,是假借字,借用鳳凰的“鳳”表示“風”義。在那時,鳳是象形字“”形,也用形聲字“表“風”義。後來又借蟲名“”來表“風”義。以後,各種字體都寫作“”,沒有再用“”和“”表義了。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它演變成壹個固定的假借字來表義,這樣的就具備“約定俗成”的社會性。而通假字卻不能用“約定俗成”來衡量,否則,就會把假借字定為通假字,就會使二者顛倒。
另外,通假字的本字與假借字的本字不屬於同壹範疇。通假字的本字既可以用它的本義,又可以用它的引申義,還可以用它的假借義。如《禮記·禮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另外,“鰥”指古書上說的壹種大魚,《說文解字》說:“魚也”。假借字的本字,造字的假借是“本無其字,依聲托事”。
由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通假字與假借字之間相同點很少,而二者之間的區別卻很多,性質完全不同。原本文言文的語言和現代漢語距離就比較大,學生常常感到文言文的學習頗有難度,如果再加上把文言理解混為壹談,缺乏學習的良好環境,在文言閱讀理解上就會困難重重。所以我們在對通假字和假借字進行區別的時候,不能只根據其中的壹點作出判斷,而是要綜合各方面進行區分從而提高辨別的精確度,也同時為中學生文言閱讀教學提供充分的文化背景,潛移默化中提高中學生閱讀理解文言的能力。
/link?url=qEFTc7aAmVgB0IlClPt1FUshjDSJT52rWMEqfSkX9v3Zp-gVL5kI-1DAoumzERs_XSFabqK5DxpJo61WyUCXLvcZOTKsRd3KF4-voX2Pk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