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餑怎麽讀

餑怎麽讀

餑讀bō。

拼音是bō,饅頭或其它塊狀的面食;甜食,點心(後壹個“餑”均讀輕聲)。

《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勃。《玉篇》麫餑。《博雅》餑?,長也。

中國北方的餑餑很耐餓,攜帶方便,風味獨具,至到今天仍是頗為風行的食品。

中國北方人習慣把許多面制食品稱為“餑餑”。制作方法分為蒸、烙、烤、煮等。據清代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記載:“餑餑,古之鏵鑼也”。又據《升庵外集》:“北人呼為波波,南人呼為鏌鏌。今京中書為餑餑,有硬面餑餑、發面餑餑......”。

承德人吃餑餑已有300多年歷史。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每年來避暑山莊消夏,主食幾乎都要吃餑餑。

據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和嘉慶25年(公元1820年)《駕幸熱河哨鹿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乾隆和嘉慶就餐用過“匙子餑餑、”、“油酥餑餑”、“蘆花餑餑”、“奶油餑餑”、“澄沙餑餑”、“白面絲糕”等不下20多個品種。

乾隆末年,壹些禦廚離宮休致到承德街定居,有的就在本市開設飯館和點心鋪,專以制作餑餑為生。到清末民國年間,承德街專營餑餑店鋪已有幾十家。

較有名氣的有王家名盛館、二道牌樓陳記燒餅鋪、楊家澄沙包、張三把大鍋餅、滿把燒麥、馬家燒麥館等。承德藝人張登順的“混糖鍋餅”遠近馳名。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承德地方風味小吃尤其是餑餑越來越受當地百姓和旅遊者的青睞。市內各飯店酒樓都有經營,並且已形成了五條胡同、陜西營、大、小佟溝、南園路、北興隆街、石洞子溝等食品壹條街。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