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壹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三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五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孔子說:“治理壹個擁有壹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六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擴展資料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壹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系,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學而第壹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裏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 (主要記孔子和曾子的言論及其對古人的評論)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先進第十壹 (主要記錄孔子教育言論和對其弟子的評論)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跡、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贊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百度百科·論語·學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