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

 讀完壹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壹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學完這壹則,我為自己平時的表現而感到慚愧。平日裏,我媽媽叫我去做事,比如取東西、倒垃圾,我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每次都說:“等壹下”。媽媽喊叫幾遍,我才很不情願的起身或者幹脆就裝作沒聽見。

 記得有壹次,我在寫作業,妹妹跑來,拿桌子上她的玩具車時,把我心愛的鋼筆碰倒摔到地上,我壹看筆尖摔壞了,這是媽媽送我的生日禮物,所以我非常生氣。“妳這是故意的”“是我不小心的”,正當我倆吵得不可開交時,媽媽進來了,問我怎麽回事,我說她把我的鋼筆摔壞了。“我是不小心的”她又說。這時媽媽對我說:“妳就讓著她點吧,她是妳妹妹,已經摔壞了,明天我再給妳買壹支。”“不,我就要這個,讓她給我賠!”媽媽勸了我半天,可我還是不肯原諒妹妹,媽媽很失望的樣子,抱起妹妹走了,只剩下我和摔壞的鋼筆。

 通過這則《弟子規》的學習,我知道應該怎樣做了,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吞吞吐吐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無理取鬧,使父母生氣、傷心、失望。我決心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

《弟子規》讀後感2

 今天,陽光明媚。我到壹樓下玩耍,媽媽見了我高興地問道:“作業做完了嗎?”我自信滿滿地答道:“早就做完了。”媽媽高興地上樓去了。

 中午,我回到家。不小心把壹個花瓶打碎了,我慌慌張張地拿來了掃把和垃圾桶把垃圾掃得幹幹凈凈。可是,我心想:要怎麽跟媽媽老老實實地交待呢?我想了又想,還是不要告訴媽媽了,媽媽看到我問:“孩子妳怎麽了?”我傻呆呆地站在那裏,吞吞吐吐地說:“沒……怎……怎麽……”媽媽說:“有事情快說,別不說。”我的眼淚已經在眼眶裏打轉,當時我的眼圈已經紅了,眼睛也濕潤了,淚珠像黃豆大小似地流了下來。媽媽問:“妳到底怎麽了?”我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說了出來,媽媽安慰我說:“沒事的,花瓶打碎了不要緊,就是不能撒謊呀!知道嗎?”我點了點頭。

 我想起了《弟子規》裏面有壹篇也講到,為人不能撒謊,要講誠信。我明白撒謊是不對的,我要謝謝《弟子規》,是它帶給我很多啟示,讓我改掉以前的小毛病,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的生活不能沒有《弟子規》。

 《弟子規》就像妳的導師,它就是壹把讓人改過自新的鑰匙,它還是壹個打開良好習慣的大門。讓我們愛上《弟子規》,和它做永遠的好夥伴吧!

《弟子規》讀後感3

 我們聊到了很晚,這時,有人把電開了,不過,我們都很累,睡了!400字作文要是早晨霧大,站在陽臺上,不但不見湖水,連蘇堤也消失在濃霧中,茂密的綠樹外只有白茫茫的壹片。父親,如果妳還在世,我該是多麽幸福啊。我等得不耐煩了:“快點墊報紙呀?晚上,哥哥早早的吃完飯去偷青瓜皮了,我們7點鐘才吃完。

 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兒女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壹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壹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願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 ,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裏;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並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

 如果壹個人能夠孝順,那麽他就有壹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雲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壹直是中國文化的基礎。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

 百事孝為先,這是先人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應繼承這種優良的傳統!

《弟子規》讀後感4

 近壹段時間,我和朋友們壹起讀《弟子規簡說》,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學習《弟子規》我感觸最大的是“入則孝”中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壹段。短短十八個字卻詳細的告訴我們為人子女應該關心自己的父母的冷暖,不論早上,晚上都應該探望壹下父母,離家,回家都應該告訴父母壹聲,免得讓父母擔心。

 讀了幾句,我明白了我國歷來把“孝”列在做人準則首位的道理。孝順長輩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壹。

 在寒冷的冬天,我媽媽帶我騎車畫畫,北風呼呼地吹,媽媽給我戴上了壹頂帽子,壹副手套,穿上壹件棉外套,暖和極了。我舒服地坐在媽媽背上。突然,我發現,在我“舒服”的時候,是媽媽在前面給我遮擋寒風,她沒有手套,頂著寒風努力地騎著。我心中很感動。媽媽幾乎將自己的壹切精力地都放在我的身上,幾乎將所有的愛都給與了我。我只是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和無私的奉獻,習以為常,不知回報。

 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為父母做壹些妳能做的事情。只要妳盡全力去做,父母都會開心的!出門和回家的時候和父母打招呼,為父母端茶遞水,關心父母的身體。養育之恩無以回報,我們能做的就是心懷孝順,在日常生活中報以壹聲問候,壹份關心,壹句祝福。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入則孝”就是說要孝順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應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道出了在家怎樣善事父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懂得很少,學《弟子規》之前我並不怎麽懂得善事父母。

 善事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以前父母叫我的時候壹遍兩遍,我毫無反應。父母命令我做事時,我總會偷懶或者投機取巧。父母教我道理時,我也從不好好聽。父母責怪我時,我常常會隱瞞事實,心裏很不服氣。

 以前的我總是頑皮,任性,把父母的話根本不當壹回事。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懂得了父母的苦衷。

 由於父母工作繁忙,我大都時間壹人在家,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壹下班不是休息、娛樂而是忙著做這做那,壹刻也沒得清閑。而我卻可以隨心所欲地娛樂。學完《弟子規》之後,想了壹想,自己閑著,父母那麽忙,覺得自己真不應該。別說父母叫我不聽,父母沒叫我做事的時候,我都應該主動前去幫父母分擔點家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在給我講道理的時候,我應該安靜地聆聽,而不能反駁。在我犯錯誤的時候,父母再怎麽責備我,我都不應該頂嘴,而應該老老實實地聽取,並記心上加以改正。自己的事情自己獨立完成,少讓父母操心。

 通過不斷地深入學習我發現自己的不少缺點和不足之處,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壹定要發楊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按《弟子規》的要求做人,做事,努力學習,爭做壹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讀後感“從前從前,孔夫子的語言,

 我們沈澱 那論語學而篇

 兩代之間 從弟子入則孝……” 這是壹首優美的中國風的歌曲——“弟子規”。相信大家壹定看過“湖南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那麽妳知道晚會這次晚會的主題曲是什麽嗎?對了,就是這首與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據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優秀書籍同名歌曲《弟子規》。《弟子規》雖然是壹本只有壹千來字的小冊子。但是,就是這壹千多個字,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範;《弟子規》,是我們大家生活中的典範,是教導大家做人處事的規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是人性的基礎。這本書,是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據我們的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初讀弟子規,我就受益匪淺:在壹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所謂六藝,就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禦、書、數。弟子規告訴我們這麽多只是和做人的道理,這樣壹本好書,怎麽能不吸引人呢?讓我們大家壹起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讓我們把弟子規牢牢記在心中!

《弟子規》讀後感7

 暑假裏,我讀《弟子規》這本身書。它讓我懂得了,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壹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信”。“信”中“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令我受益匪淺。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壹旦承諾,就壹定要守信。孔子曾說過“人無信不立”,壹個沒有信用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讀了《弟子規》後,我也確實是這麽做的。記得有壹天,我答應陪同學去新華書店看書。盡管那天下起了傾盆大雨,但是我還是按時到達了新華書店。

 可是等了好久,也遲遲不見同學的影子。於是我只好回家了。回到家裏我才得知同學曾打電話到我家,說雨下得太大了,她不去了,可那時我已經出門了。雖然同學沒有來,但是我卻做到了壹個守信用的人,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通過學習《弟子規》壹書,使我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言行。

《弟子規》讀後感8

 以前,爸爸媽媽老是在我耳邊嘮叨,做人要怎樣?做事要怎樣?當時,我覺得真煩啊!怎麽大人有這麽多的道理、規矩啊!

 直到有壹天,我讀到了《弟子規》裏:“父母教,須敬聽。”我才恍然大悟,原來父母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我們應該恭敬地聆聽。

 這時,我心裏覺得非常慚愧,因為以前壹直認為爸爸媽媽講的道理是多此壹舉,把它當做耳邊風,繼續我行我素。結果,在生活、學校方面碰到很多困難。正所謂:“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爸爸媽媽把他們豐富的人生經驗教導給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勤奮向上,少走彎路,做壹個學業優良、對社會有用的人。

 “父母教,須敬聽”是我們做子女要遵守的最基本美德。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尊重老師、尊重他人。聽取壹切對自己有用的道理,早日成為壹個上進,有益社會的人。

 《弟子規》不僅僅告訴我們以上的道理,而且裏面還有許多哲人的話,需要我們好好理解、體會、遵守。

 《弟子規》會教導我們走好人生的每壹步。

《弟子規》讀後感9

 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什麽叫尊老愛幼、什麽叫勤儉節約,什麽叫寬宏大量……這壹切壹切,都是《弟子規》給我帶來的收獲。

 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了自己,有壹次,媽媽讓我去買醋,而我卻慢吞吞地說:“等壹會。”又壹頭埋在電視裏,媽媽再三催促,我才不樂意地去買醋。

 當我讀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汙穢。”我知道了,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位,以免下次用的時候找不到。

 當我讀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時候,我的臉“唰”地壹下子變紅了,因為我時常為了壹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弟弟吵,爸爸媽媽來勸我們,不要為了這點小事爭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相處,姐姐就應該讓弟弟,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慚愧極了。

 《弟子規》給我帶來的實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壹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下定了決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啊!我終於知道了老師叫我們背《弟子規》的用意了——學會做人,做壹個孝順父母、團結兄妹、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壹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壹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以前對電腦遊戲十分著迷,只要壹碰到鼠標,我就完全沈浸在電腦遊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壹切,與媽媽約定的結束遊戲的時間壹拖再拖,為此,媽媽大發雷霆,我才不得已關掉了電腦。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為,我感到十分的汗顏,做人是就應講究信用的,信用是壹個人的做人之本,如果壹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樣能夠立足社會,成就壹番事業呢?《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我以前所作所為的`不足,我想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己,做到誠實守信,多壹些精彩的細節,少壹些失信的言行多壹些靚麗的風景,少壹些違約的承諾。向著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透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後感11

 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開始,《弟子規》教會我們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麽事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擁有好的規則,好的心態。壹日三餐、起床睡覺、工作學習、休息娛樂……都要有規則有秩序。

 此章告訴我們應珍惜時間,儀表堂堂,擺放衣物要有固定的位置,按時睡覺,按時起床,好好飲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人生的基本做事準則。

 做事更應該謙虛謹慎,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以前我總是做事沖動,上了初中,我們學了政治,我知道了情緒是壹把雙刃劍,我們要控制並駕馭情緒。讀了《弟子規》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太勿忙,不要害怕困難,應該知難而進,也不要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認真對待。在忙亂中我們可能壹時昏頭而做錯了它。

 養成良好的習慣,更應有規律的安排時間,不糟踐時間,珍惜壹分壹秒去學習,壹心壹意地對待它。因為“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做壹位炎黃子孫,傳承中華傳統,我會忘記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古訓,站就要像軍訓時壹樣,腰挺直手放褲線,頭成嚴肅狀。坐也要只坐椅子的三分之壹,也嚴格地照著弟子規去做!

 草兒的綠意匆匆是因為有大樹的陪伴,白雲的婀娜多姿是因為有藍天的陪伴,我的人生之所以豐富多彩是因為有您的陪伴——好的習慣。感謝您!

《弟子規》讀後感12

 在二年級時,老師發給我們壹本《弟子規》,我愛不釋手。

 我有時愛發脾氣,雖然平時不愛生氣,但不代表我不會生氣,性情十分暴躁,想快壹點寫好,但又快不了。下載,我想到了《弟子規》裏的“事雖小,勿擅為”。腦中就幻想除了我當時發脾氣時的情景,如果我當時冷靜壹點,就不會為這些小事情來生氣了。

 在我周圍的壹些同伴,經常會做出壹些不文明的舉動,或是出口粗話,這是壞的壹面,好的壹面是可以讓我不孤單,我又想到了《弟子規》中這樣的壹句話“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意思是:我們都是人,但是素質不同,經常大人,罵人的很多,但是懂得謙讓的人卻很少。

 讀《弟子規》時,我最忘記不了的就是“父母乎,應勿緩,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求時要趕快做,父母命令時不能懶。我還記牢壹句“親有疾,藥先嘗,晝夜待,不離床。”意思是:父母有疾病了,應該趕緊給他們吃藥,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要不停地服侍,不離開他們半步。

 還有很多如“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等等,詞和句我都牢牢記在心裏,從而每時每刻告誡和提醒自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聽從他們的話。

 在世界上,父母吧我們養大,那麽疼愛我們,我們壹定要孝敬他們,聽從他們,服侍他們。

《弟子規》讀後感13

 從小受到爸爸讀書的影響,我壹直對中國的古籍比較感興趣。記得剛上幼兒園那會兒,父母經常會給我買壹些帶有卡通圖片或者漫畫的古代詩歌、三字經之類的,在那麽多的書中,我對《弟子規》到現在依然記憶猶新,這也是我最愛額書。

 在這個多元文化的時代,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這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然而,他們的想法是極其膚淺的。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愛惜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

 小時候,爸爸媽媽每天都給我讀壹遍《弟子規》,並細細解釋其中含義。“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雖然當時有壹些迷惑,但隨著年齡增長,我也漸漸地領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規》指的是做壹個好學生好子女應有的標準。“孝”時孝順。“悌”時兄弟間彼此誠心相愛的意思。從父母那兒學到的傳統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禮,孝敬長輩,為人真誠等,讓我壹輩子受用不盡!

 西方文化固然是好,可是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其他任何國家的文化都不可比擬的。我很慶幸自己生在了這樣壹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裏,也很慶幸有那麽多的先賢留下無數精華,教導指引我們。

《弟子規》讀後感14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妳,妳都要盡妳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麽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妳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壹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壹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麽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後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現在什麽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於別人怎麽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麽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麽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壹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壹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後感15

 學齡前,我和其他小朋友們就壹起誦讀過《弟子規》很長壹段時間,那時候的我是“多了記性,少了悟性”:我雖然把它全背完,但是卻並不知其義。媽媽告訴我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的,《弟子規》就是這樣壹個載體。

 上了小學,我又開始重讀《弟子規》,我漸漸感悟了它的涵義,真是受益非淺。媽媽說現在的我是“多了悟性,少了記性”:從書中讓我知道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想做壹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文化,傳統美德也需要我們傳承。

 《弟子規》不僅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它還是我人生的啟蒙老師。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我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前進,鞭策自己的行為準則有了尺度、增進了自己為人處世能力。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它還教了我壹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使我成為有用之才。

 讀《弟子規》的同時,我衡量壹下自己的品行,確實還有壹定的差距。我想壹個人活著就要講點道德,有品位,這才會贏得別人的賞識。今後我還會深入內心地反復誦讀《弟子規》,從中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提升自己的修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