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灸法補瀉法的作用

灸法補瀉法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灸火(或類似的其他刺激)特定刺激作用,刺激因子從腧穴這個“神氣遊行出人”的門戶進入體內,再沿相應經脈通道內達臟腑,直驅病所。有寒則溫熱而消之,郁熱則引泄而散之,血氣凝滯則溫通而行之,陽氣虛弱則溫陽益氣而補之,從而達到氣血流暢,經脈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這裏面包含了補和瀉。

灸法補瀉,即時虛者灸之,則正氣得扶;實者灸之,則邪氣得除。從施灸的種類而言,又有熱灸、冷灸、冰灸之分。熱灸,多具有扶陽濟陰、補中益氣、溫經散寒之以補為主的作用;而冷灸、冰灸,則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瘀,退熱止痛的瀉的功效。從灸法的材料而言,目前,灸材主要是艾葉。艾葉的藥用,清代吳儀洛的《本草從新》雲:“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肝、脾、腎),理氣血,還寒溫,暖子宮……以之灸療,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葉具有苦辛二味,辛能宣通,有溫補之力,故能溫經散寒,回陽救逆,如《丹溪心法》所說:“大病虛脫,本是陽虛,用艾灸丹田者,所以補陽,陽生則陰長也。”:苦味清下,有瀉熱之能,合之辛味宣散,故能泄熱拔毒,消瘀散結 ,壹如《醫學入門》所雲:“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 而且灸火之熱,氣血得熱則行,郁結壅滯可散,化火之源已去,其熱可歸於平復。外科癰、疽、瘡、瘍、丹毒等癥,均由外感邪毒,內有蘊熱、熱毒壅滯經脈而成。均可用灸法治療,則“腫內熱氣被火導之,隨火而出也。”(《聖濟總錄》)因此,以艾葉為基本材料的灸法也具有溫補和瀉熱的雙重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