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壹種局限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又叫慢性單純苔蘚。中醫學稱之為“牛皮蘚”、“攝領瘡”,因其好發於頸部,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說:“牛皮癬,如牛領之皮,頑硬須堅,抓之如朽木。”臨床特點為皮膚苔蘚化,肥厚粗糙,瘙癢劇烈,病程緩慢,反復發作,常數年不愈,愈後易復發。多發生於頸、肘、骶等部位,以皮膚瘙癢、苔蘚化為特征。根據皮損範圍大小,臨床上可分為局限型和泛發型兩種類型。本病常呈慢性,易於反復發作,多見於青壯年。其病因可能與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有關。現代西醫學治療壹般采用鎮靜或抗組織胺藥、x線照射及封閉療法等,但多不能根治。
神經性皮炎在中醫學中稱為“幹癬”、“牛皮癬”、“攝領瘡”等,又因其頑固易發而稱之為“頑癬”。《諸病源候論》曰:“攝領瘡,如癬之類,生於頸上,癢痛,衣領拂著即劇,雲是衣領揩所作,故名攝領瘡。”《外科正宗·頑癬》也說:“牛皮癬如牛項之皮,頑硬且堅,抓之如朽木。”“皆屬風濕凝聚生瘡,久則瘙癢如癬,不治則沿漫項背。”歷代醫家臨床上多用涼血清熱疏風、養血潤燥、健脾滲濕等法為主,並配合外治。壹些醫籍,如《儒門事親》、《本草綱目拾遺》等還有用針灸方法治療頑癬的記載。
現代中醫治療神經性皮炎的報道,始見於50年代中期,最初的文獻多是用針灸療法和外治法960年代,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采用內服配合外治的方法比較普遍;針灸治療則以皮膚針的應用報道較多。70年代,壹些新的穴位 *** 療法,如頭針、穴位註射、水灌療法等,中藥局部註射也用於治療本病,使臨床療效有所提高。自80年代以來,除了在臨床上獲得較大進展外,還開展了有關神經性皮炎防治的實驗研究。如對神經性皮炎患者的腦電圖檢查顯示,此類患者大多數表現為界限性異常和輕度異常腦電圖,異常率為62.2%,遠高於正常人對照組的異常率(27.4%)。有人通過對神經性皮炎的病因學療法進行探索,認為精神因素在發病原因中占主導地位,因此對此病患者做說服教育以及避免再 *** ,可能是治療本病的關鍵之壹。對壹組神經性皮炎病人進行針灸治療前後的血漿亮氨酸腦啡呔樣物質(LEKIS)含量測定,發現針灸治療後血漿中LEKIS比針灸前有明顯增高(P<0.01),而用藥物治療的患者血漿中LEKIS無明顯變化。據統計,目前用中醫中藥方法治療神經性皮炎的臨床療效壹般在90%左右。
詳見百科詞條:神經性皮炎 [ 最後修訂於2015/6/24 14:49:28 ***9009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