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愛新覺羅宗譜的編纂歷史

愛新覺羅宗譜的編纂歷史

《愛新覺羅宗譜》是清朝產生的壹部大型統譜。

清朝最後壹次修玉牒,是在光緒33年(1907年)。1915年,遜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覺羅呈報戶口,準備再次續修家族宗譜,沒有了江山,要做這件事很不容易,壹直拖到了1921年陰歷6月,到次年的閏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東北上書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請求續修愛新覺羅家族宗譜。次年8月,溥儀下了壹道“聖旨”,修譜所需的費用,由“恩賜款”項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這次修譜由樸厚、鐘繼、溥瀛、斌碹、今松喬、慶厚負責。除了匯總、普查資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譜。關內京津方面由載濤、載潤負責,把各府家譜正本送到東北。同時,這次修譜還參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實際上是歷次玉牒的總匯。最後用鉛字排印,精裝為8大冊。

首卷轉錄自《清朝通誌》的“愛新覺羅源流”之外,只包括例言、世系圖、世系譜(錄)3部分,與普通的民間家譜略有不同。子孫排行字語(字輩)作為譜錄的排列依據,融人在世系譜之中;壹般族譜中的“告身(恩綸錄)”,記的是家族受到皇家賞賜,愛新覺羅本系皇族,自然也就無所謂皇家的恩綸了;由於歷代皇室編有專門的《聖訓》,記述了歷代祖先對子孫的訓示,而《宗人府則例》,實際上是以國家立法形式出現的皇族“族規”,在《宗譜》中也就沒有壹般族譜中的“家訓”部分;至於像科舉、傳記、墓圖、著述這幾部分,同樣因皇家各有專門的書籍,在《宗譜》中也沒有必要重復記述了。

《宗譜》的首冊是“星源吉慶”,為帝系圖,以及歷朝帝後大事,附錄妃、嬪及皇子女。另外7冊為世系表:甲冊為文宗、宣宗、仁宗、高宗、世宗、聖祖、世祖、太宗位下世系子孫;乙、丙冊為太祖位下世系子孫;丁冊為顯祖位下世系子孫;戊、己、庚冊為景祖、興祖位下世系子孫。

世系表中的內容,包括名字、生母姓氏、生卒年月日時、壽數、妻妾、子嗣、爵秩、封贈。不同於豎格玉牒,它沒有關於女兒、女婿的記載。

參照原來玉牒的直格形式,這次修成的宗譜改為橫格,布面封皮也統壹用黃色。今有學苑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分裝28冊,另索引2冊、《星源集慶》1冊。

徐麗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2002年),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影印本.—100冊,第42-64卷p282收錄了愛新覺羅宗譜。

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全壹百冊),第11-32冊也有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