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秦漢書籍的歷史不僅僅有“四史”還有《水經註》,《新語》,《九章算術》……
下面我就壹壹介紹秦漢時代的書籍!
《史記》:
***壹百三十卷,漢司馬遷撰。《史記》全書五十二萬言,上起傳說中的五帝,下迄漢武帝末年。記述了三千余年的歷史。全書略於先秦,詳於秦漢,所述秦商鞅變法至漢武帝晚年的歷史,約占全書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
《史記》的史料來源十分廣泛,既有取自先秦文獻和 *** 檔案,也有作者司馬遷自己遊歷的所見所聞。書中有些漢代人物的事跡,甚至是司馬遷親身交往所了解的。司馬遷在此基礎上,考信擇善,當書則書,秉正不阿,疑則存疑,或缺略不論。劉向、揚雄等漢代知名學者都服其有良史之才,以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作為壹部規模宏大的通史。
《史記》的內容非常豐富。舉凡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領域的典章制度和重大事件,以及天文地理、風俗民情、民族關系,乃至東亞、東南亞、中亞諸鄰國的社會情狀,都在書中得到了反映。其所記載的歷史人物,上自帝王將相,下及遊俠、商賈、醫蔔、俳優等等,大都栩栩如生,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社會生活的圖景。
《史記》在流傳過程中,有亡缺也有續補。最先提出《史記》有缺的是東漢衛宏。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謂《史記》“十篇缺,有錄無書”。
三國時張晏臚舉亡缺十篇的篇目,即《景帝紀》、《武帝紀》、《禮書》、《樂書》、《兵書》(按:當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三王世家》、《日者列傳》、《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等篇。他還指出《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是元、成間博士褚少孫補作。後人對張晏的說法有不同意見。壹般認為,十篇並非全佚,褚少孫所補也並非四篇,凡今本中標“褚先生曰”者皆是,其所補雖缺乏史識及文采。
其他續補者尚有劉向、劉歆、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所補內容,已無從稽考。
最早為《史記》作註的,是東 *** 延篤,撰《史記音義》壹卷,早亡。此後,晉徐廣,劉宋裴骃,梁鄒誕生,唐許子儒、王元感、陳伯宣、徐堅、李鎮、劉伯莊、竇群、裴安時、司馬貞、張守節等人都曾為《史記》作註,而能留傳至今的唯有裴骃《史記集解》八十卷,司馬貞《史記索隱》三十卷,張守節《史記正義》三十卷,號稱“三家註”。裴註重於釋義,司馬註音義並重而長於音,張註則最為精審,尤詳於地理。三家註本各自單行,至北宋時始分隸於《史記》正文之下,形成今本模樣,為研讀者帶來不少的方便。
《漢書》:
***壹百二十卷,東漢班固撰。是我國第壹部紀傳體斷代史。
《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騫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此外,於賈誼、晁錯、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
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班固於誌書和史表的撰作中,多有突破,顯示其博學貫通的特點。如《百官公卿表》是現存最早的秦漢官制大綱,雖事略不詳,但極為精要。
如其中的《刑法》、《地理》、《五行》、《藝文》、《食貨》五誌,獨具匠心,是探討秦漢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氣象和生物變異、先秦秦漢典籍源流、財政經濟狀況的必讀資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對漢武帝以後的歷史,班固除參據班彪所著《史記後傳》外,也利用了劉向、劉歆、揚雄、馮商等人的研究成果。如《高祖紀》徑用劉向《高祖頌》,《藝文誌》脫胎於劉歆《七略》,《郊祀誌》部分襲用揚雄補作的《封禪書》,《張湯傳贊》則引用了馮商的案語。內容豐富,敘事極具條理。
《王莽傳》更是研究新朝史的最基本的史料,對照《東觀漢記》和《後漢書》有意無意地美化劉秀貶斥王莽的情況,《漢書》此傳,客觀翔實,愈顯得可貴。班固深受正統儒學的熏陶,恪守封建禮教的規範,又崇信天命圖讖,不能像司馬遷那樣秉正直言,而多所避諱。但他又不能不受到史家直書的傳統影響,因而不敢輕改《史記》已著的史實,並能曲折地反映西漢社會的種種現象。這壹矛盾的心理和作為,是閱讀中必須留意的。
《漢書》多古字古訓,較為難讀。為此作註者甚多。
據《漢書》註中引延篤說推測,延篤在撰《史記音義》時,同時撰有《漢書音義》。而現確知最早的《漢書》註,當推應劭、服虔兩家。他們所作《漢書音義》雖均亡佚,但在唐顏師古註中頗多征引,可略窺其概。顏師古以其叔父遊秦的《漢書決疑》為基礎,集東漢以來二十三家之說,總為《漢書》註,較為精核,成為歷代最流行的註本。今通行《漢書》諸本,均采用顏註。
《後漢書》:
***九十卷,南朝宋範曄(398—445)撰。範曄完成《後漢書》紀傳的寫作之後,並同謝儼撰成《禮樂》、《輿服》、《五行》、《天文》、《州郡》五誌。
《州郡誌》實包括百官於內。南齊檀作十誌,其《百官》即依範曄而合於《州郡》。範曄下獄那天,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誌稿,使範書殘而不全。
在範書之前,有關東漢的史作不下十部,即《東觀漢記》、謝承《後漢書》、薛瑩《後漢書》、司馬彪《續漢書》、華嶠《漢後書》、謝沈《後漢書》、張瑩《後漢南記》、袁山松《後漢書》、袁宏《後漢紀》、張璠《後漢紀》等。範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采擷諸家書之長,刪繁補缺,整齊故事,後來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範書取代《東觀漢記》殘本,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而東觀諸史除袁宏紀外相繼散亡。於是範書成為研究東漢史最主要的史籍。
範曄《後漢書》以“正壹代之得失”為宗旨,多用合傳形成,以明褒貶。
如列王充、王符、仲長統為壹傳,表彰三位思想家以布衣針貶朝政的事跡。又列郭泰、符融、許劭為壹傳,以突出三名士的識人之鑒。又並鄧彪、張禹、徐防、張敏、胡廣為壹傳,以譏刺這五位庸碌圓滑官僚的茍合因循。
又別立《孝義》、《黨錮》、《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列女》、《宦者》諸類傳,分述不同社會階層和不同類型的代表人物,從不同角度刻畫了東漢社會的面貌。
由於範書重文采,求簡要,也造成壹些歷史事件和典章制度具體事實隱而未彰,這些欠缺需從《後漢紀》和東觀諸佚史的佚文來作些訂補。
司馬彪的《續漢書》,是在譙周《東觀漢記》刪改稿的基礎上,重加整理,特別對安順二帝以下東漢史事,補闕尤多。永嘉亂後,《續漢書》紀傳部分6續散亡,唯八誌比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成為今後《後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續漢誌》中,以《百官》、《輿服》、《郡國》三誌最為重要。
《百官誌》可補《漢書·百官公卿表》略而不詳之弊,以劉秀定制為準,以上公、將軍、諸卿、郡國官屬為序,將各級主吏、屬吏的員數、職掌和源流,條理爬梳,並附百官受俸例,是研究秦漢官制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唯略於秦官之沿革,可取沈約《宋書·百官誌》以為彌補。
《郡國誌》則可與《漢書·地理誌》相對照,以明地理沿革。
《輿服誌》為《史》、《漢》所無,源出於《東觀漢記·車服意》,是研究秦漢服飾、車輿制度的主要依據,對於研究秦漢文化史和社會史具有特殊的意義。
但是司馬彪未誌《食貨》及《藝文》,使壹代經濟制度和文史典籍都未能得到反映。
自範書問世後不久,南朝梁人劉昭為之作註,並選取《續漢書》八誌,析為三十卷,註以並行。至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再為範書作註,因《續漢誌》非範曄所作,棄而不註,壹時風行天下。於是範書又單行於世,而劉註則隨之大部散亡。到了北宋乾興元年(公元1o22 年),孫奭建議把李賢所註範書紀傳和劉昭所註《續漢誌》(佚《天文誌》卷下註及《五行誌》卷四註)合並成書。此後,《後漢書》就形成今天通行的壹百二十卷的本子。
《三國誌》:
***六十五卷,西晉陳壽著。《三國誌》包括《魏書》(有帝紀,以示正統)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對漢末史事有不少記載,而大量記載三國時史事。
《漢紀》:
***三十卷,東漢荀悅(第壹部編年體斷代史。荀悅字仲豫,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於建安三年(公元198 年)奉漢獻帝之命,按《左傳》體例,刪略《漢書》,歷時二年而成書。時稱此書“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又“省約易習,有便於用”。唐人開科取士,壹度以《史記》、《漢書》、《漢紀》為壹科。自《資治通鑒》問世後,其影響日小,幾致消亡。
《後漢紀》:
***三十卷,東晉袁宏著。與《漢紀》刪節《漢書》不同,袁紀成書早於範書,所紀有不少材料更接近原始資料,所以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袁紀精實之語,也有不少範書尚未吸取之處,往往可以訂補範書的錯誤和不足。
除上述二紀外,司馬光《資治通鑒》的秦漢部分,亦不可忽視,其史料雖基本出自前四史及兩漢紀,但簡明扼要,是初學者提綱絜領地熟悉秦漢史的入門之書。而胡三省註,音義兼備,考辨精當,地理尤詳,兼有史評,是研究者的重要參考資料。
《三輔黃圖》:
作者佚名。《隋誌》稱其為壹卷,《郡齋讀書誌》作三卷,《直齋書錄解題》作二卷。今本為六卷,本書載秦漢時期鹹陽、長安地區的地理沿革、城市布局、宮廷苑囿、離宮別館、漢陵面貌、祭祀禮儀等內容,是研究秦漢鹹陽、長安地區歷史地理的寶貴資料。
《華陽國誌》:
***十二卷,東晉常璩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壹部地方誌。此書壹至四卷,總述梁、益、寧三州歷史地理的沿革,以地理為主。五至九卷以編年體形式分述公孫述、劉焉劉璋父子、蜀漢、成漢四個割據政權的歷史,以及西晉統壹時期巴蜀的歷史。十至十二卷為三州由西漢至東晉初的“賢士列女”傳。書中有關秦漢的部分,多為紀傳體史書所不載。所以此書是研究秦漢歷史地理和巴蜀地方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典籍。
《水經註》:
***四十卷,北魏酈道元撰。此書在漢桑欽《水經》記載的基礎上,廣為訂補,詳述了河流水道壹千二百五十二條,兼論水道流經地區的山川、城邑、關津的地理狀況和歷史沿革,以及古代建築、碑刻石闕、人物故事、民間歌謠、神話傳說,內容十分豐富。其中不乏有關秦漢歷史、地理、民俗的記述,可與紀傳體史元註中引書多達四百余種,包括壹批秦漢佚史,為研究秦漢史保存了珍貴的史料。
《東觀漢記》:約壹百四十三篇,東漢班固、劉珍、蔡邑等撰。是我國第壹部官修當代史。《漢記》之作始於漢明帝時,班固與陳宗、尹敏、孟異***同撰作《世祖本紀》及功臣列傳,新市、平林、公孫述、隗囂等載記凡二十八篇。安帝時,劉珍兩度奉詔著作東觀,始有《漢記》之名。其所撰為光武至永初初諸紀、表、名臣傳、節士傳、儒林傳、外戚傳等。桓帝時,邊韶領銜作穆、崇二皇傳、《順烈皇後傳》、《安思閻後傳》、《儒林傳》、《百官表》、《宦者傳》。此時,《漢記》已有壹百十四篇之數。後又由伏無忌主持,補修《諸王表》、《王子表》、《功臣表》、《恩澤侯表》、《南單於傳》、《西羌傳》、《地理誌》,於是諸體始全。靈帝時,蔡邕兩度主持撰作《朝會》、《車服》、《律歷》諸誌,並續作紀傳。漢末喪亂,蔡邕被誅,《漢記》修撰之事,遂告終結。此書自劉珍起,以東觀為主要撰作場所,所以劉昭稱其元《水經註》始稱其為《東觀漢記》,《隋誌》沿用此稱,並流傳至今。《東觀漢記》是東漢歷史比較原始的材料。
《漢官六種》:
***十卷,清孫星衍輯,收入《平津館叢書》。其所輯諸書情況如下。
《漢官》,壹卷,作者及成書年代亦不詳,內容側重於公卿員吏的人數和品秩,並附記諸郡郡治距京師的裏程數。
《漢官解詁》,壹卷。原名《小學漢官篇》,計三篇,建武年間新汲令王隆撰。其書以童蒙公卿內外之職,旁及四夷,博物條暢,多所明”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比較廣泛。
《漢舊儀》,二卷,《補遺》二卷。原書四卷,東漢議郎衛宏撰。此書不僅言及官制,而且大量涉及禮制,如籍田、宗廟、春桑、酎、祭天等禮儀。此書是《漢官六種》中有較高史料價值的壹種。
《漢官儀》,二卷。原為十卷,東漢軍謀校尉應劭撰。時獻帝遷都於許,舊章湮滅 荀悅簡介 ,書記罕存,應劭於是綴集舊聞,而作此書。漢官諸書中,此作最為系統,佚文史料價值亦最高。
《漢官典職儀式選用》,壹卷。簡稱《漢官典職》,或《漢官典儀》。原為二卷,東漢衛尉蔡質撰。雜記官制及上書謁見儀式。
《漢儀》,壹卷,吳太史令丁孚撰。較他書簡略,流傳不廣,鮮為人知。
這六書是漢代官制儀式最原始、最豐富的系統記述,可補《漢書·百官公卿表》和《續漢書·百官誌》的不足,應予以足夠重視。
《說文解字》:
***三十卷,東漢許慎撰。這是我國第壹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定字源的字書,對研究古代文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方言》:
***十五卷,西漢揚雄撰。是我國第壹部方言詞典。今傳晉郭璞註本,唯十三卷,略有後人增補。書中在以漢代通行語解釋方言時,也片斷地反映了漢代的衣食住行和風俗民情等社會生活的史實。
《釋名》:
***八卷,東漢劉熙撰。這是我國第壹部用聲訓釋字義的訓詁書。全書***二十七篇,分釋天、地、山、水、丘、道、州國、形體、姿容、長幼、親屬、言語、飲食、采帛、飾、衣服、宮室、床帳、書契、典藝、用器、樂器、兵、車、船、疾病、喪制等類字義,對研究兩漢社會史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急就篇》:
***三十壹章,西漢史遊編。這是壹部童蒙之書。章為開篇,後六章敘姓字,列姓壹百壹十三個;下接“諸物”部分十八章,言及工具和日用器皿、武器及車馬具、衣履服飾、建築和室內陳設、人體生理和疾病、藥物、農作物名稱、花鳥蟲魚獸等名詞;又有三章敘刑法;二章敘職官及地理;末章以頌揚漢德而告終。這書反映社會面極廣,從中可以了解許多漢代社會史的有用資料。
《新語》:
上下二卷,***十二篇,陸賈著。全書以黃老思想為核心,吸取儒學的部分主張,強調無為而治,政令統壹,選賢用能,崇尚仁德。
《新書》:
又名《賈子》,賈誼撰。今本十五卷,計五十八篇(缺《問孝》和《禮容語》上)。書中提出以民為本,合理分攤賦役,重農抑商,加強對諸侯王國的限制,以及相關的治安之策,是研究漢初歷史和賈誼思想的重要資料。原書亦經改竄,真偽錯雜,應予以註意。
《淮南子》:
又名《淮南鴻烈》。《漢書·藝文誌》言有內篇二十壹篇,外篇二十三篇。今本唯存內篇。這書由淮南王劉安延請學人***同撰集,以道家思想為主幹,兼取儒、法、陰陽五行諸家學說,為文景時期劉姓諸侯王企圖保持封建割據的思想代表作,對了解朝廷與地方的政治鬥爭有較高參考價值。
《春秋繁露》:
十七卷,八十二篇,董仲舒撰。其主要內容當仍是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以春秋公羊說為指導思想,提出壹系列維護“大壹統”的思想觀點,又糅合陰陽五行學說,建立“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的新體系,以迎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在當時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這書是了解西漢中期思想和政治狀況的重要資料。
《白虎通義》:
簡稱《白虎通》,又稱《白虎通德論》,四卷,它把儒家學說與讖緯迷信緊密結合起來,使儒家思想進壹步神學化。這是研究東漢思想史最基本的史料之壹。
《論衡》:
***三十卷,王充撰。全書***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有錄無文。王充博學多聞,勤於著述,是東漢初期著名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家。他對當時盛行的讖緯迷信及唯心主義的神學思想體系,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王充精通漢史,常據以闡其主張,同時也提到了當時社會的不同風尚,因而此書是研究漢代社會史的有用資料。
《潛夫論》:
***三十六篇,王符撰。這書強調民本思想,要求改變世家豪門壟斷政治的局面,以達到重興漢室的目的。這是了解東漢後期政治與社會狀況的重要史料。
《申鑒》:
***五卷,荀悅撰。這書恪守傳統儒學,但反對讖緯迷信,又主張德刑並用,限制兼並,以緩和社會矛盾。書中還極力主張抑制權臣,維護封建等級秩序,以強化皇權。這是研究漢末思想的又壹重要材料。
《鹽鐵論》,十卷,凡六十篇,西漢桓寬編。其第壹篇至第四十壹篇 荀悅簡介 ,記述了會議正式辯論的經過及雙方的主要觀點。第四十二篇至第五十九篇寫會後雙方對匈奴政策、法制等問題的爭論要點。最後壹篇是後序。全書真實生動、全面而扼要地介紹了漢武帝的主要經濟政策及相關的政治、軍事、文化思想諸問題,是研究西漢經濟史、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氾勝之書》:
***十八篇,西漢氾勝之撰。這是他指導關中農民耕作的生產經驗的總結,為中國農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書中除記述主要作物的壹般栽培技術外,還介紹了區種法、溲種法、耕田法、穗選法、稻田水溫調節法、桑苗截幹法等先進生產技術,是了解漢代農業史的寶貴史料。
《四民月令》:
***壹卷,東漢崔寔撰。這書仿《禮記·月令》,按月記述地主莊園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反映了壹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的面貌,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太平經》:
***壹百七十卷,今存五十七卷,是我國道教主要經典之壹。以陰陽五行之說為基調,雜以巫覡之語。其中神秘的五行說和樸素的平均思想,成為張角組織群眾,動黃巾起義的思想武器。以後,經歷代信徒的推廣和增衍,才形成壹百七十卷的龐大規模。《太平經》對於探討東漢早期道教的形成,及其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和作用,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風俗通義》:
該書三十卷,今存十卷,東漢應劭撰。此書反映東漢社會的不同風俗,為研究兩漢社會生活和文化思想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其中多為紀傳體史書所失載,因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周髀算經》:
***二卷,至遲成書於漢武帝時期,是先秦以來天文算學經驗的總結。其天方面主張蓋天說。數學方面的貢獻,則表現在分數算法、開平方算法的運用,以及總結出勾股的定理。
《九章算術》:
***九卷,當成書於東漢和帝時。作者無考。這是世界古代數學名著之壹。其中分數計算法、負數計算法、比例計算法,以及開平方、開立方、二次方程和聯立壹次方程解法,都達到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是了解漢代數學成就的重要資料。同時在算題中,還可以了解漢代經濟政策、物價、農業生產水平等方面的情況,史料價值較高。
《神農本草經》:
秦漢間人偽托神農撰。收載藥物達三百六十五種,是我國較早的有關藥物學、植物學的分類學專著。
《傷寒雜病論》:
十六卷,東漢張機撰。原書散佚,西晉王叔和得其殘稿,加工後,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是了解漢代醫藥學水平的基本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