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始建於1978年6月,其前身為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院,由原中***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與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合並組成,1983年4月經中***四川省委批準更名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科研教學實力最強的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機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肩負著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職責,在四川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為四川乃至全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1982年11月,經中***四川省委宣傳部批準,我院建立研究生部(2007年3月,經四川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正式更名為研究生學院),1983年由國家教育部備案,1984年成為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學位授予單位,並於同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是國內較早招收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單位之壹,其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生。經過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依托雄厚的科研實力和教育資源,我院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持續健康的發展。
學科門類齊全,已成為全國培養哲學社會科學高級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壹。目前我院已擁有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和中國語言文學5個壹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4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招收中國哲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民商法學、經濟法學、中外政治制度、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產主義運動、社會學、人口學、文藝學、新聞學、專門史、農業經濟管理***13個專業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以及法律碩士(非法學)、法律碩士(法學)2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生達300多人,招生規模在西南地區科研單位中名列前茅,在全國地方社科院中位居第二。
師資力量雄厚,師生比較高,科研經費充足,為研究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較多的科研、社會實踐機會。我院在職碩士研究生***300多人, 碩士生導師62人,在職科研與教職員工400多人,其中正高級職稱71人,副高級職稱73人;博士(含博士後)65人,在讀博士24人。同時還擁有以著名經濟學家林淩為代表的壹大批知名專家學者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3人,四川省科技顧問團成員10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6人,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9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3人。這些導師、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都承擔了大量的國家及省部級課題,科研經費充足,教學資源豐富,為研究生提供了較多的科研、社會實踐的機會,為培養綜合能力強的高素質的哲學社會科學高級人才提供了保障。我院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 340萬元;圖書館藏書72萬余冊;現有15個科研所(中心)、7個職能部門、1個研究生學院、2個科研輔助部門;與市縣聯辦5個分院和12個研究所;主管主辦《社會科學研究》(CSSCI)、《毛澤東思想研究》(CSSCI)、《經濟體制改革》(CSSCI)、《農村經濟》(CSSCI)和《廠長經理日報》等公開發行的“六刊壹報”;建有1個全省哲學社會科學門戶網站“四川社會科學在線”。我院現有7個省級重點學科,11個院級優長學科,4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聯合),3個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也是到目前為止全國地方社科院中唯壹壹個被獲批的法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
國際國內學術交流頻繁。我院與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荷蘭、越南等1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院校、學術機構建立了長期學術聯系,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川大學、西南財大、西南交通大學以及四川農業大學等許多國內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及學術交流關系。 200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院與四川農業大學聯合招收和培養博士研究生,2007年我院經四川省人事廳批準成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截止2011年6月,我院已先後與四川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以及西南財經大學簽訂了合作協議,我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與合作高校在中國語言文學、法學以及歷史學等學科方向聯合招收了4名博士後研究人員。
交通便利,區域優勢顯著。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位於天府之國的成都,地處繁華的壹環路市中心,坐落在美麗的浣花溪畔,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並與聞名遐爾的杜甫草堂、武候祠、青羊宮等文化古跡以及四川大學、西南財大、西南民族大學等著名學府為鄰,真可謂人傑地靈,不失為妳求學的上佳選擇!
總之,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院已形成了經濟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以及管理學等較全的學科門類,並湧現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區域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現代農業產業等壹大批重點學科及熱門學科;我院的研究生教育既註重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又重視社會現實問題的調查研究。這樣使得我院培養的研究生既具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又具備了相當強的實際動手能力。我院的研究生教育現已初步形成了從招生錄取、教學培養、學位授予到就業指導等壹整套研究生教育和培養機制,建立起了適合於我院特色的“學科建設與學位教育統壹、科研成果與教學內容統壹、課題研究與教學實習統壹、學術梯隊與師資培養統壹、科研考核與教學考核統壹”的辦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