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氏族譜的內容結構

古氏族譜的內容結構

從目前流傳的古氏族譜來看,其基本內容與結構,大致包括譜名、譜序、凡例、譜論、世系譜、遷徙圖、源流考、人物傳、恩榮錄、藝文誌、遺像、墳塋祠廟圖、五服圖、族產、契約、字輩譜、族規、家訓、卷次、領譜字號等,尤以世系譜和人物傳為主要核心。

在這裏簡要介紹壹下譜名、譜序、藝文。

1、譜名

隨著人口的增多,居域漸廣,同是記載古氏家族的譜牒,冠名方式不壹。如清代江西《寧都橫塘古氏六修族譜》,有地名、姓氏、幾修;廣東五華《新安堂古氏族譜》,標明堂號、姓氏;《四川省川東道重慶府璧山縣天池古氏譜》,有地名、姓氏;《古氏二拾五府君派譜》,有姓氏、始祖;《新安古氏八修譜》,有郡望、姓氏、幾修。由此可見,譜名壹般是由姓氏、郡望、堂號、地名、幾修、始祖等組成。

2、譜序

古氏肇姓已有數千年,唐代以前的譜序已失記。在南方以唐末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古雲應為南遷始祖的族譜中,要數江西省寧都縣、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和五華縣的《古氏族譜》記載較為完整、全面。從五華縣《古氏族譜》序中,可以看出廣東省古姓第壹次修譜時間是在宋仁宗皇祐至嘉祐七年間(1049—1062),由時任殿中丞、勛都騎尉的古宗悅所修,但這次修譜時的序文已失。到了宋代紹興十四年(1144),古革、古堇、古鞏在梅州分了家後,各自修譜、各撰序文,是次以後的序文方見譜傳。

譜序壹般延請那些取得壹定功名或有很高譽望的本族士子、或外姓社會賢達撰寫,從而提高氏族聲望,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如明代洪武年間,廣東梅州在第三次修譜時,請原任五軍都督府參議、後任程鄉縣知縣的樊思明和洪武五年壬子科解元、任職程鄉縣儒學訓導的劉德海分別撰寫《古氏宗譜引》和《新安古氏家乘記》。到了萬歷年間第五次續修時,則請廣東省潮陽縣人林大春撰序。林大春是壹名進士,兩奉敕諭總理兩浙學政、參與預修《世宗皇帝實錄》、任職浙江等處按察司副使,他撰的序文,議人敘事,文筆精煉,深受世人好評。與福建省長汀縣毗鄰的江西省瑞金縣古姓,雖在明初拓基,卻以忠厚傳家,耕讀為本,至清代康熙四十壹年(1702)續修族譜時,因族中沒有顯赫人物,只得硬著頭皮請縣中望姓楊氏家族的楊以兼撰寫序文。楊以兼在縣中是知名學者,進士出身,還擔任過康熙庚午科河南同考官,更主要的壹點是因為他系古家親戚,不請他寫哪有更好人選?

不管在哪個時期寫的譜序,其內容都談及姓氏來源、家族人文狀況、遷徙路線、倡修者誰及修譜的經過,昭示後人應引起重視,“家有譜猶國之有史”,家譜功用與國史相提並論。

3、藝文

藝文在古氏族譜中較為普遍,通常將家族源流考、人物傳、恩榮錄、像贊、族產、契約、字派、族規、家訓等編輯壹冊,在卷中署“藝文”字樣。

藝文類多見於刊本,如廣東河源、重慶梁平、江西興國、湖南瀏陽等地古氏族譜,最為突出,且對族規、家訓之類,不惜篇幅地記載,從這裏可以看出舊社會時族權統治之深刻。

當然家規族約是先祖對後輩的訓誨,教導該如何去做人。“每年於清明會中,或於家常往來之際,詳細宣講,俾我族人人恪守禮讓,不犯國法。”

其他

古氏族譜編修的年限,刊本壹般都是三十年壹小修、六十年壹大修。手抄本則表現在每年或每幾年陸續謄錄完成。

而族譜的版本有木活字、石印、手抄、鉛印、影印等刊本,也有大幅的掛譜(如山東莘縣古氏掛譜)。

木活字和石印本多出現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和四川諸省。如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編的《新安堂古氏族譜》、光緒十九年(1893)古耀金主編江西龍泉《古氏續修族譜》。

手抄譜在全國各省均普遍存有。如清代乾隆年間手稿後裔歷次手抄增續的廣西賀縣《古氏族譜》、鹹豐四年(1854)廣東南海人古碩元修撰的《西村古氏家乘》、同治十二年(1873年)陜西宜川人古麗中編、後裔歷次續錄的《古氏淵源紀實》。

隨著影印機的問世,影印譜牒應運而生,圖書館和個人收藏者比比皆是。如美國猶他州家譜圖書館收藏的《繪圖古氏宗譜歷代書》、《新安堂古氏宗譜》。

至於鉛印本,在民國15年(1926)就刊印有廣東梅州《古氏族譜》、1956年刊印有臺灣美濃《古氏簡譜》。當代刊印的族譜,鉛印本是最為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