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沒有寫兩宋歷史的好書?

有沒有寫兩宋歷史的好書?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97年

本書於1951年初版,以後三次增訂。作者認為:王安石關於變法改制的全部構想,可以說都是合乎時勢之發展趨向,應乎民眾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本書的目的之壹是要反駁自南宋以來所形成的對王安石的傳統成見,恢復王安石的本來面目,使壹個政治改革家的本來風度和豐采,再現在讀者的面前。這是壹本關於王安石的個人傳記,更是反映北宋熙豐改革史事的實錄。

本書作者鄧廣銘(1907-1998),字恭三,山東臨邑人,生前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鄧廣銘《嶽飛傳》(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本書是 在1944年的《嶽飛》和1955年的《嶽飛傳》基礎上,再次修改而成的。本書勾畫出了嶽飛生活的時代輪廓,描繪了嶽飛壹生所建立的事功,他的形象和豐采,思想和情操,並對這壹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做出公允的評價。該書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壹位英雄人物的傳記,是壹部兩宋之際的政治史、軍事史,是壹部兩宋之際的宋金戰爭史。

朱瑞熙等《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社1998年

本書是“中國古代社會史”叢書之壹種,利用大量文獻資料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考察了遼、宋、西夏、金時期社會生的方方面面,內容涵蓋飲食、服飾、居室、交通、婦女、婚姻、生育、喪葬、社會交誼、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蔔、文體娛樂、醫療保健、稱謂、排行、避諱、押字、刺字紋身、休假、語言文字、家族、節日等,是目前本領域最為重要的專著。

本書作者朱瑞熙,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張邦煒,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復生、蔡崇榜,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曾瑜,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白 鋼全書主編、朱瑞熙分卷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本書運用政治學、歷史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除介紹宋代各項制度外,著重在闡述其運行機制和特點;同時,首次論述宋代的中央決策體制,探討中央決策機構和決策的依據,信息傳遞渠道,決策和政策貫徹執行的程序、方式,決策的特點與效應等。這是目前最為全面地闡述宋代國家制度史的著作。

漆 俠《宋代經濟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

本書依據豐富的史料,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宋代農業生產、土地關系、手工業發展、國家專利制度、商業和城市經濟、對外貿易、貨幣及經濟思想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探索和論述,提出了壹系列獨到的見解。

本書作者漆俠(1923-2002),山東巨野人,生前為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河北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華書局1983年

本書試圖按現代軍制學的規範,重新研討宋朝兵制,主要介紹了北宋禁兵和南宋屯駐大兵的演變、編制、指揮系統等問題,以及宋朝募兵制、裝備、通信、後勤、軍費、軍法、軍政等各個方面,勾廓了宋代兵制的全貌,是該領域研究的開創性著作。

王曾瑜《宋朝階級結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這是壹部試圖全面描述宋代國家社會階級結構的專著,從宋代鄉村戶與坊郭戶、官戶與民戶等對稱戶名中,提出戶口分類制度的概念,並通過戶口分類,論述宋代的社會階級。此書屏棄了作者認為不科學的“封建社會”的概念,對“資本主義萌芽”這個命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梁太濟《兩宋階級關系的若幹問題》,河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本書從幾個具體的側面,討論兩宋時期的階級關系,如家業錢的估算內容及其演變、五等戶定制及其細分化形式化傾向、五等下戶的經濟地位和所占比例、鄉村客戶的僑寓特點和主要構成、客戶諸稱辨析、土地買賣的盛行及其社會影響、分種和租種兩種租佃基本形式、夫役征發的形式和承擔者、身丁錢物的除放過程、兩稅法的演進,以及階級對抗的若幹新現象等,全書分析深入,往往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本書作者梁太濟,浙江臺州人,1934年生,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

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本書討論在人口增加、土地兼並與商業發達前提之下,南宋農村社會經濟的沖突與協調。全書從戶口狀況、土地分配、租佃制度、農家勞力與資本、以及農產市場與價格等經濟活動的各個側面,闡釋南宋農村貧富不均狀態下政府與富家協調經濟的各種努力及其成效,立意新穎。

本書作者梁庚堯,1948年生,現任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其凡《兩宋歷史文化概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本書類似於宋代史的研究手冊,全書從政治、經濟、法律、思想等方面縱線條地描述了宋代歷史發展的概況,並特設壹節,介紹宋代的科學成就,然後又從各方面對宋代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做出了自己的估價。最後壹章對20世紀中國宋史研究學術史的回顧,較為詳細。

本書作者張其凡,四川蓬溪人,1949年生,現為暨南大學中國文化史籍研究所研究員。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本書探討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點、如文官選任主管部門、考課法、資與資序、薦舉制度、磨勘制度、差遣除授制度等,是第壹部系統論述宋代銓選制度的專著。作者選擇了宋代官制研究中的壹個難點,作了獨創性的論述,鉤沈索隱,梳理十分細致,尤其重視追溯制度演變的淵源,因此能推陳出新,發人深省。

本書作者鄧小南,女,1950年生,現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謝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本書法文原著出版於1962年。二戰以後,西方漢學界開始反思自19世紀以來所形成的關於“永恒不變的中國”的觀點,逐步認識到中國數千年前近代時期在社會各方面深刻的發展變遷,宋代則是當時西方學者首先關註的壹個歷史時期。本書以1275年前後的臨安城為例,描述了中華文明在當時所達到的成就,是西方漢學學術史上的代表性論著。

本書作者賈克?謝和耐(Jacques Gernet),1921年生,法國漢學家,法蘭西學院漢學教授。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本書是壹部規模較大、論述較為完備的南宋史,目前完成的是其政治、軍事和文化篇,為相對簿弱的南宋史研究補充了學術成果。本書在某些論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認為“紹興和議”是戰爭雙方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達到某種平衡的產物;南宋末年賈似道推行的“公田法”,主要是由於遭到江南地主階級的攻擊而失敗,不應全盤否定,等等。

本書作者何忠禮,1938年生,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吉軍,1961年生,現為杭州出版社副總編。

葛劍雄主編、吳松弟著《中國人口史》第三卷“遼宋金元時期”,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本書是目前較為全面的關於遼宋金元時期人口史的專著。全書搜尋資料較為完備,通過考證自北宋初期至南宋後期的6個標準時點的全國和分區域戶口數據系列,並大體恢復了當時全國和分區域戶口數據。同時,本書也討論了諸如宋代戶口調查統計制度、人口發展過程,各區域人口的發展過程和相關因素,及其內部的人口分布狀況等等重要問題。此外,對當時城鎮人口、各朝人口變動的內在規律也作了壹定的探討。

本書作者吳松弟,1954年生,現為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本書是近年來日本學者研究宋代史的代表性論著。全書靈活運用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家之間學際對話的方式、歷史研究傳統的實證主義原則及區域經濟、廣義社會史學等研究手法 對宋代江南社會經濟的諸層面進行了系統考察,令人信服地對江南地區的生態演變、農田水利、經濟開發、移民定居、城市發展、社會流動、商業交通、戶籍稅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書作者斯波義信,1930年生,曾任東京人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長。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本書是壹本強調學科整合的戰爭史著作,將戰略文化的理論引進軍事史的研究,用大戰略、戰略、戰術等新概念重新評析宋遼戰爭中的各場戰役,從而解釋北宋經略幽燕演成軍事災難的原因,批判本領域“強幹弱枝”、“重文輕武”、“先南後北”等傳統命題,立論新穎合理。

本書作者曾瑞龍(1960-2003),生前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上、下冊),中華書局1995年

本書從整體上對宋朝財政進行了客觀詳盡的描述,從而揭示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壹些重要特征,同時勾勒出中國中古時期財政演進史的壹個橫切面的輪廓。本書著重於制度的闡釋,從宋朝各代財政史的發展沿革、財政收支和財政管理體制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比較全面。

本書作者汪聖鐸,1948年生,現為河北大學教授。

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本書通過宋代地方財政史的個案研究,點到為止地歸納有關中國帝制時期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壹般性的論題。全書從宋代兩稅稅額的基本固定化與實際征收持續增長這壹現象入手,考察了宋代稅賦征調上不能循名責實、名實相符的情況,以及中央政府不停增加從地方調拔的方法,將稅賦增收的責任轉嫁給地方政府的過程,認為宋代地方財政史的現實,體現了大壹統帝國中央集權與地方無序的雙重特性。

本書作者包偉民,1956年生,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