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者的代表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智慧及才能是從兩方面體現的。在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以吾觀之,管、樂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蓋天下壹人也”。
其中,水鏡先生司馬徽也喻諸葛亮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開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劉備前兩次顧茅廬,通過對隆中環境的描寫,以及崔州平等對孔明的評價,產生“未見其人而先見其才”的效果。這些都側面描寫出了諸葛亮的智者形象。
當劉備見到了諸葛亮時,作者對諸葛亮也開始了正面的刻畫:“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對》。從諸葛亮在茅廬中的談吐就能表現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
諸葛亮的才智謀略,更是從政治、軍事方面來展現得淋漓盡致。
2、傑出的政治家
諸葛亮在出山後,輔佐劉氏階段,取得了壹系列的戰績。然而這些只是在為以後統壹大業做準備,而最終目的是要鞏固自己的軍事實力。當劉備占據了益州和荊州後,他壹直在、告誡留守荊州的關羽,荊州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他還提出了“聯吳抗曹”的戰略,孔明深知劉備壹人之力無法與曹魏抗衡,因此聯合吳國壹起抗曹對兩國都有好處。荊州的重要之處在於它是北伐中原的中轉站,占據荊州是以後統壹大業的最關鍵的壹環,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劉備死後,蜀國國力空虛,無以為繼,諸葛亮的統壹大業再次受阻,被迫休養生息,開疆擴土,向南用兵,七擒孟獲,發展經濟,壯大軍事實力,增加人口數量,其目的也都是為了完成劉備的統壹大業。
3、傳神的軍事家
陳壽說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而在《三國演義》裏,羅貫中運用虛構的寫法,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把他塑造成用兵如神的軍事家。以決定劉備集團命運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為例,諸葛亮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人物。孫劉聯盟的建立,由他壹手促成;孫權抗曹的決心,由他使之堅定;周瑜導演的“群英會”、“蔣幹盜書”,黃蓋的苦肉計、詐降計,被他壹眼看穿;他與周瑜***同商定戰役的關鍵決策火攻計;且又能借來實行火攻的決定性的東風。
因此,周瑜對他懷恨在心,多次企圖除掉他,他都逐壹化解,安如泰山,使周瑜無可奈何。三氣周瑜、智取漢中、七擒孟獲、六出祁山、設空城計諸葛亮的軍事謀略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與對手的鬥爭中,他總是善於把握全局,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