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為什麽說古代詩人喜歡借菊花明誌,以花傳情?

為什麽說古代詩人喜歡借菊花明誌,以花傳情?

菊花,在古代寫作“鞠”,菊花身資為低頭鞠躬式,在古代食其米,把米“鞠”起來,花朵十分緊湊,叫菊花。菊花是我國傳統名花之壹,古書記載菊花的“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所以高人隱士籬落畦圃之間,不可壹日無此花也”。菊花有延年益壽的藥用功能,名壽客、傅延年;因菊花在農歷九月開放,又名九華、九花、秋菊;菊花美麗而名的女莖、帝女花;古代菊花品種單壹,只開黃花,因此又稱為“黃花”、“金蕊”。菊花原產於我國,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中國栽培菊花具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早在古籍《禮記》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花”的記載。漢代以將菊花作為藥用植物栽培,晉魏時期已大量栽培,以後逐步發展為觀賞花卉。宋代是菊花發展的鼎盛時期,宋代劉蒙泉所著的《菊譜》收有菊花品種163個,這是我國最早的菊花專著。明代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收錄菊花品種270多個。菊花品種繁多,曾有人總結出選擇菊花的四字訣:光、生、奇、品等四字,大意是:“光”意為花要嘩然鮮艷自開至落色不變色,“生”意為枝莖挺秀始終不垂,“奇” 意為花瓣色澤風采矯然出眾,“品”意為標新立異的風格自有壹種天然的神韻。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友情。菊花千姿百態的花朵,傲霜鬥雪、獨立寒秋、不畏嚴寒的性格使人倍加喜愛。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喜歡,多有詩文加以贊美。南宋時期每年在宮廷中舉行菊花賽會,晚上點燃菊花燈。宋代民間花市就有“紮菊”,在壹年壹度的菊花會上,展覽名菊、飲酒賞菊、寫詩頌菊。三國時期,司馬昭重要謀士鐘會贊菊有五種美德:“園花高懸,誰天極也。純黃不雜,後土色也。早植晚發,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貞質也。杯中體輕,神仙食也”。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著《楚辭·離騷》中有“朝有木蘭之墜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詩句,象征堅貞不屈的意誌和堅定頑強的鬥爭精神。後世詠菊時遂用“餐英”為典故,隱寓高潔之意。朝飲木蘭之墜露兮,早晨我飲木蘭上的露滴,夕餐秋菊之落英。晚上我用菊花殘瓣充饑。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只要我的情感堅貞不移。表明詩人的清高氣節,花開時不食用是表明詩人對花草的愛惜之情,要等到花老去時才肯食用。其含意是:木蘭仰上而生本無墜露而有墜露,秋菊就枝而隕本無落英而有落英,事物本來不變的性質而變,屈原本不應流放在楚澤間而被流放,這就不奇怪了。故漢代賈誼過湘作賦吊屈原有“鏌鋣為鈍”語。意思是說,屈原像把鋒利的寶劍,但在那黑暗的時代,也只是把鈍劍。古人都愛在自已處於逆境時,以托物的反意作比喻。偉大的詩人屈原以他飽蘸情感的筆觸和起伏跌宕的胸懷,傾述了對祖國的滿腔熱愛和對人民艱難困苦的無限同情。詩人用“飲木蘭之墜露”和“餐秋菊之落英”來比喻和形容白己純潔的靈魂和剛直的秉性。在這裏,木蘭和秋菊是最純潔、最美好的象征。不僅如此、詩人在《離騷》中運用了—系列花卉、芳草來比喻高潔的情操,可以說是將花卉與文學的結合推向了—個空前的高度。歌頌美善與高潔,鄙視醜惡與汙濁,用芳草香花比喻真善美,以惡木臭草比喻假惡醜,表現了詩人崇尚高潔、鄙視流俗的性格。他在詩中揭露統治集團的汙濁,表示雖遭排擠、打擊而決不同流合汙,表現了自己堅持操守、寧死不屈的高潔品格和鬥爭精神。與此同時,許多文人雅士、騷人墨客也紛紛起而效仿、開始借花詠物,贊花抒懷,這種風尚直至秦漢。m幾千年以後,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影跡,如壹些著名人物的姓名或筆名即取自《離騷》;周信芳(已故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胡繩(已故著名理論家)分別取自《離騷》中的“信芳、胡繩”,是鮮花和香草的稱謂,並且在詩中都是美好情操和品性的象征。由此可從另壹個側面看到花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句,曾被毛澤東巧妙地引用在進餐時。那是1949年的壹個晚上,毛澤東的保健醫生王鶴濱被叫到中南海紫雲軒,陪毛澤東吃飯。王鶴濱走進餐廳壹看,餐桌中間放著壹個火鍋,火鍋旁的蔬菜當中,有壹碟白菊花瓣,格外引人註目。可令他想不到的是,這菊花何以開在餐桌上?菊花瓣也能吃嗎?這時,毛澤東走了進來,看到王鶴濱用疑問的目光盯著碟裏的菊花瓣,幽默地對他說:“王醫生,吃吃看,我們不賞花了,來吃花吧!”不吃不知道,壹吃挺奇妙。王鶴濱用筷子夾起菊花瓣,在翻滾的火鍋湯裏壹蘸,花立刻軟了下來,湯滾花鮮,入口之後,雖略有壹絲藥味,卻抵擋不住清香軟嫩的誘惑,感覺很好,便習慣性地點了點頭。毛澤東見狀,笑了笑,說:“王醫生,怎麽樣?還可以吧!咱們的老祖宗很早以前就知道吃菊花了。”說罷,他也夾起菊花瓣,伸向火鍋,然後放在嘴裏細細地品味……毛澤東接著說:妳知道屈原吧,他就是“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看來,那個時候吃菊花算是清貧之舉了。咱們也來個清貧之舉吧,來壹個“夕餐秋菊之落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著名詠菊詩《飲酒》(其五):“結廬在人鏡,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詩的大意是,在居住人多的地方卻無車馬的聲音,心靜就意識不到周圍喧鬧氣氛的幹擾,采菊東籬,悠然自得,偶爾擡頭望去,南山遙遙在目,斜陽給峰戀灑上壹層淡黃的顏色,飛鳥結群成隊歸巢,這種自然意趣,真是難以用語言表達,詩人借此忘情於世事。詩歌的主旨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壹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為壹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壹面清談,那邊壹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這首詩正刻畫了詩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風貌。他不象壹般隱士那樣標榜超塵出世,而是“結廬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卻能做到“無車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詩人意味深長地說:“心遠地自偏”。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這深刻的道理被詩人平淡地說出,親切感人。詩歌巧妙地運用了象征手法。“鳥倦飛而知還”,那只在晚照中翩然歸來的鳥和那個悠然見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這幽靜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陶淵明的《飲酒》組詩***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其用心的良苦。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唐代著名詩人元稹《菊花》詩:“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此詩大意是說,宅院周圍遍植菊花,濃香隨風飄滿家舍,似愛菊的陶淵明家。籬笆邊的菊花在夕陽照耀下,金輝耀眼,不是偏菊花,因為菊花不畏嚴寒,迎風傲雪。菊花在壹年當中開花最晚,菊花開過大自然中已無鮮花開放。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地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詠菊,壹般要說說菊花的可愛。但詩人既沒列舉“金鉤掛月”之類的形容詞,也未描繪爭芳鬥艷的景象。而是用了壹個比喻——“秋絲繞舍似陶家”。壹叢叢菊花圍繞著房屋開放,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秋叢,即叢叢的秋菊。東晉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名句。這裏將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滿院盛開的景象便不難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詩人“遍繞籬邊日漸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專心致誌地繞籬觀賞,以至於太陽西斜都不知道。“遍繞、日斜”,把詩人賞菊入迷,留連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現出來,渲染了愛菊的氣氛。三、四兩句說明喜愛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後雕謝的,壹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後雕者,它得天獨厚地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壹自然現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的愛菊之情。這其中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後雕的堅貞品格的贊美。這首詩從詠菊這壹平常的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渲染愛菊的氣氛作為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壹頓,叠宕有致,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壹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菊花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的名作《離騷》中即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雖然此詩中菊花還只是點綴物,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詠菊詩,但卻成為後世浩如煙海的詠菊詩詞的濫觴。魏晉時期,詠物文學達到了壹個高度繁榮的階段,純粹的詠菊韻文也開始出現了,如成公綏的《菊頌》、郭璞的《菊贊》、袁山松的《詠菊》等作品,或描寫外形、或贊嘆妙用、或頌揚品質,都是對菊花的集中表現。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飲酒》等詩中對菊花的吟詠,更是在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唐宋時期是詠菊詩詞創作的高峰,幾乎所有著名詩人、詞人都曾創作過吟詠菊花的作品,表現特點也大多由重外形描寫而轉趨於重內涵發掘,使菊花的歷史文化意蘊得到逐步定型、強化。元明清時期直至當代,詠菊詩詞的創作壹直保持了較為旺盛的局面,在沿承傳統詠菊主題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較有新意的作品。綜觀中國歷代的詠菊詩詞,思想內容豐富,藝術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有的著重描寫菊花雅致的姿容、顏色;有的則著重表現菊花獨有的內在氣韻。有的直抒胸臆,述說作者對菊花的喜愛之情;有的則采取比興寄托的表現方式,通過菊花,以隱曲幽微的筆觸表達內心的復雜情愫。詠菊詩詞的內容雖具有廣泛性、多元性的特點:把菊花開放於秋冬時節的自然屬性人格化,贊頌其孤傲、頑強、堅貞等優秀品質。深秋初冬之時,天氣轉寒,西風蕭瑟、草木雕零、萬物肅殺。生命力的消失、時光的流逝,容易使人產生悲涼之感、憂戚之嘆。而此時應節而開的菊花,卻綻放出多彩的姿容,散發著熱烈的氣息,與周圍的寒肅世界、與那些開放於春夏的俗艷之花產生了強烈對比,讓人們不禁欽佩於菊花的生命力之頑強、精神之可貴。這壹品質往往成為詩人們吟詠菊花的立足點、出發點,正如唐代詩人元稹詩中所寫的那樣:“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菊花與隱逸文化的密切關系。菊花被稱為“花中隱士”,主要歸功於晉代著名隱士、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愛菊、詠菊。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歸隱田園、適情足誌,以追求性情的本真,成為後世文人心目中的隱士典範。他酷愛菊花,也寫了不少詠菊名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等名句,堪當詠菊詩中的經典。如果說陶淵明之前的詠菊文學還大多停留在對菊花外形、功用的描述,那麽從陶淵明開始,詠菊文學就漸漸轉向了對菊花內在品質的贊美歌頌。菊花傲然不俗、堅貞不屈的品性,與傳統文人理想人格中的清高淡泊、固守窮節等品質相契合,成為壹種隱逸文化的固定象征,菊花也成了隱逸者即花中隱士,以菊比德、以菊喻誌,以菊抒情等方面體現出它的審美價值。中國人視花有靈有情。隨著科學文化的進步與發展,丟弄了那些封建迷信和宗教色彩,而用充滿熱愛自然,熱愛生活,憧憬美好幸福未來的情感於花。借以謳歌社會和人生中的真,善、美,形成了特有的審美觀。表現在用花,贊花和賞花的著眼點上,中目人既重花卉外形之美,也重花的興謝枯榮的內在之美,更喜追求由觀花而得的心靈感受的韻味之趣,以達到賞心悅目的快感。說明中國人贊花、賞花的目的是雙重的既要求有裝飾美化的實用效果,又要求有暢神達意的精神享受。從中得到啟示,激勵以及情操的陶冶,無論以何種形式表現花的美,註重形式與內涵的統壹和諧之美,與傳統文化藝術壹樣,要求以形傳神,形神兼備。賞花的表達方式上,喜歡直接客觀的描,訴,詠,唱、觀等方式,更喜歡借花明誌,以花傳情的表現主觀的感受之情,常將花寓以多種吉祥美好的象征意義,使花人格化甚至神化,采用比興寄托的手法,通過聯想而意會深遠的意義。“詩言誌”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詩歌的優良傳統,古代詠菊詩數量雖多,但真正紮根在讀者心靈深處的,還是那些"“托物言誌”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