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收集壹個孔子或孟子某壹名言與思考

收集壹個孔子或孟子某壹名言與思考

《孟子_告子下》中有壹段名言,斷句如下:“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第五冊《孟子二章》中選錄了這段名言所在的第十五章,題名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這段話很有激勵作用,兩千多年來壹直為人們傳誦。可是,人們對這句話的傳統斷句卻存在不當之處,經不起推敲,導致在翻譯和解釋該處時,容易出現牽強附會、乖舛悖謬的現象。這個不當之處就是“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筆者認為,此處斷句應改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即“行”字應上連,與“身”組成復合詞“身行”。那麽,《孟子》中的“身”與“行”能否連文為“身行”呢?查檢古籍可知,孟子時代“身”與“行”可以連文組成“身行”壹詞,且用例頗多,含義是“立身行事”“行為舉動”“身體力行”等,既可以作名詞用,也可以作動詞用。例如《荀子_王制篇》:“論禮樂,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兼覆而調壹之,辟公之事也。”“雖庶人之子孫也,積文學,正身行,能屬於禮義,則歸之卿相士大夫。”《荀子_王霸篇》:“仲尼無置錐之地,誠義乎誌意,加義乎身行,箸之言語,濟之日,不隱乎天下,名垂乎後世。”《莊子_漁父篇》:“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由此可見,將《孟子》這段話中的“身”與“行”連文為“身行”,在語言表達上是有例可循的,符合當時的詞語組合狀況和用詞習慣。在明確“身”與“行”可以連文的基礎上,再來看為什麽要將此句斷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首先,從語法上看,這段名言的前半部分(“所以”之前)是由若幹分句組成的,各個分句在語法上擁有壹個***同的主語“天”。相應地,各個分句的謂語動詞分別表示“天”對將來承擔大任之人所采取的各種磨礪措施,包括“苦”“勞”“餓”“空乏”“拂亂”這些詞語。所以,如按傳統斷法,最後壹個分句(即所謂的“行拂亂其所為”)中的“行”也成了“拂亂”的主語,這樣勢必會與前面已經存在的主語“天”形成沖突,導致“拂亂”同時具有兩個主語。這在語法上明顯是矛盾的,在語義上也是_格難通的。而斷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則可避免這種矛盾和乖謬,並可使全段各分句之間銜接緊密,表達流暢,語氣貫通,同時也符合孟子文氣勢恢宏、酣暢淋漓的特點。其次,從結構上看,由於這段名言前半部分的各個分句有壹個***同的主語(“天”),各分句又都是使動句,所以各個分句的結構在總體上應該是壹致的。若將“行”字上連,組成“身行”,就可以達到結構上的壹致,具體表現為:“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都是“使動動詞+賓語”的形式,而且語句通順,句意明確。但是,如按傳統斷法,後兩個分句的結構卻表現為:“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結構顯然雜亂無章,缺乏壹致,而且最後壹個分句語法不通,句意難解。(字面上是“他的行為擾亂他所做的事”,這明顯是說不通的。)來源:現代語文(語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