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陳元光為何“唐史無人修列傳”?

陳元光為何“唐史無人修列傳”?

被世人尊為“開漳聖王”的唐代首任漳州刺史陳元光將軍,是漳州的創立者,這是不爭的史實。但是,新、舊《唐書》上均未為其載立傳記,這未免讓後世人感到疑惑和遺憾。其實,縱觀歷史長河,正史無傳的歷史名人不獨陳元光壹人,比陳元光職位更高,且也於野史、方誌、家乘不乏記載,但卻同樣是正史無名者大有人在。陳元光唐史闕載的原因分析起來,主要是由於當時的“漳州”只不過是大唐帝國在其廣袤疆域東南邊陲“炎荒”之地的新置州郡,堪謂海濱僻壤,鮮有“知名度”可言,其檔案資料亦較難存入數千裏外的都城長安;更何況陳元光之祖、父輩,原為隋代歸附於唐的“前朝降將”,也難免有人另眼視之;再者唐代“刺史”壹職亦僅位列四品,當然算不上為“顯貴之身”。鑒於上述多種因素,後代史官未必能了解到“開漳”之由來,以致陳元光於“唐史無人修列傳”。但是,凡有史識者應不致認為唐史無傳而去懷疑有否陳元光其人及其偉大的功勛。唐史雖然闕載“開漳”名賢陳元光及諸部屬的事跡,但卻又明確記載了漳州郡的“漳浦,垂拱二年十二月與州同置於治所”(見《舊唐書·地理誌》);又如《新唐書·地理誌》亦記述:“漳州以南有漳水(在雲霄)而為名”(筆者按:《新唐書》刊行於宋,其時漳州治所已經再次北遷至今薌城區又越四百年,故書中言“漳州以南”)。及北宋,有壹位元豐五年(1082年)進士、漳籍人吳輿(官至奉議郎、潮州府通判)著有地理與政區專著《圖經序》,較明確地記載:“皇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陳元光平靖蠻、潮寇患,奏置州郡。敕割福州(唐中期改稱隋閩州為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治初在屯所漳水北,因水名州……”細思吳輿著《圖經序》之時,上距陳元光殉職只不過三百余年,時間甚近,其所采用的史事、人物當然不謬,應是毋庸置疑的。迨南宋末由中央政府史官輯纂的官方文書檔案分類匯編《宋會要輯稿》,其中的《禮類·二十》,有壹篇近300字之多的《陳元光祠》,又較詳盡地記載了宋代自神宗熙寧八年(1113年)六月追封陳元光為“忠應侯”始,此後多位宋皇又先後對陳元光及其父、母、妻、子、曾孫等人追贈的封號。此篇所載之事,迄於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加封陳元光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同時還概括性地記錄了陳元光生為名將,惠澤子民,歿享廟祀,奕代馨香的光輝形象和升華過程,資料彌足珍貴。此部官書檔案《宋會要輯稿》的成書年代,距陳元光在世時間亦不過四百五十年,尤其屬官書檔案集,其所載之事更具權威性,固然可為信史。此後的近百年元代時期,漢文化曾遭嚴重毀廢,文獻資料散佚不少,尤其是地方文獻更是首當其沖,能幸存的多是殘缺不全。造成後人研讀地方史事常遇文獻斷層,不得已而求助於族譜家乘、口碑野史。直至明季中期,社會基本穩定,各地官府復萌“盛世修誌”活動。於是正德七年(1512年)由“賜進士、四川布政使、莆田周瑛纂修,賜進士、漳州府知府、武陵陳洪謨校行”的《大明漳州府誌》出版,可惜印量較少,傳世甚為珍稀。查閱今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部所存的圖書總目,僅記錄了明正德版《大明漳州府誌》已成海內孤本,現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筆者嘗兩度隨團赴臺參與民俗文化交流活動,得便親睹並瀏覽了此部“孤本”漳州府誌,還托人把此誌書中的許多資料如《大明漳州府誌·卷十四·禮紀·陳元光傳》等篇章進行拍照,並復印返原攜歸進行研讀。該篇傳記對陳元光其人其事作概括性記述與評價,是迄今所見記載陳元光傳略的最早官方文獻資料。閱該部誌書之《序》,方悉書中資料有不少是采擷於“舊誌”、“宋誌”。由然可推測唐、宋時期都曾編修過漳州府誌。莫道至今“古誌”全無蹤影,就連明代正德之初州官修誌之時,也僅能獲得“舊誌”、“宋誌”中的部分遺篇殘稿。所以說,正德本《大明漳州府誌》中錄載的陳元光傳記,極有可能直接沿自“唐誌”、“宋誌”,決非後人臆想杜撰。此後的明萬歷至清乾隆乃至之後,福建各級地方政府陸續成書的《閩書》、《八閩通誌》、《福建通誌》、《漳州府誌》等多種版本的地方誌書中的有關開漳史事,特別是對陳元光的行狀紀略,則多采錄於氏族中所編的譜牒資料(或因“舊誌”缺佚所致)。較之“正德誌”所載,盡管有詳略之異,但這些地誌家乘,對陳元光“開漳”、“建漳”的歷史功績之肯定與彰揚,卻是壹致的。而追尋陳元光的故鄉河南光州(梁置光州,領定城、光山、仙居、固始、殷城五縣)固始縣,卻由於開漳史事《唐書》闕載,其故鄉亦僅存陳元光的前幾代祖宗墳墓與祖祠於該縣陳集鄉(據正德版《大明漳州府誌》記載,陳元光的原祖上輩原籍“河東”,後居固始),還有固始縣安陽山頂的大廟,祀陳元光祖母魏敬(今稱“雲霄廟”)。豫省文獻上現存的最早記載是清乾隆《光州誌·忠義烈傳·陳元光》,始見載述“陳元光、字廷炬,弋陽人(光州曾於隋代壹度改稱弋陽),生於顯慶二年(公元657)二月十六日”。此外還有粵省於清代及近代所編的《潮州府誌》或《陳氏家譜》等資料,亦記載著陳元光的史事,對其功績的褒揚與閩省諸書基本壹致;唯對陳元光之籍貫卻說為廣東。經查核相關資料,知其誤將同時代的番禺縣另壹位同名姓的陳政,臆想為陳元光之父,故有粵籍之錯謬。其實此說並無任何可靠資料堪為佐證。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肯定,歷史上確有陳元光其人其事,他被後世尊為“開漳聖王”是有因有據,名副其實的。(方群達)(責編:馮川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