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晚期,東亞經歷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守舊的滿洲貴族寄希望於“興辦洋務”來富國強兵,而日本則選擇脫胎換骨式的“明治維新”。結果甲午壹戰立見分曉,日本人取得針對亞洲大陸從未有過的輝煌勝利,而介於兩者之間的朝鮮半島自然也必須在這場戰爭之後重新站隊。嚴格地說,日本人是有“朝鮮情結”的,神話中的“任那日本府”正是數千年前建立在半島南部的日本統治機構,只不過這樣的傳說卻被日本人認定為“ 歷史 ”。
圖-位於首爾的景福宮,和我們的紫禁城概念相似
1875年,也就是甲午戰爭爆發的二十年前,日本已經嘗試過對朝鮮的征服,當時日艦“雲揚號”駛入江華島附近海域挑釁,結果遭到朝鮮守軍的炮擊。盡管最終雙方以“和平方式”收場,但日本卻強制性地簽訂下《日朝江華島條約》,其中最重要的壹條便是“日本承認並尊重朝鮮是壹個獨立國家”。這樣的條款對朝鮮來說不是好事嗎?為什麽要被迫接受呢?原因就是大清的存在,而清朝正是朝鮮的宗主國。
《江華島條約》強行將朝鮮從壹個藩屬國變成壹個獨立國家,為的就是與大清撇清關系,事實上這也就為日本後續的侵朝行動提供了法理依據。甲午獲勝之後,大清的勢力徹底退出朝鮮半島,然而此時日本卻並非朝鮮獨壹無二的控制者,因為來勢洶洶的沙俄從北方延伸至此。既然吞並朝鮮的時機並不成熟,那麽至少也要顯示出今天與昨天的不同,而扶植朝鮮國王稱帝顯然是不二之選。於是在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舉行了復雜而莊重的登基儀式,並且為了表明同過去壹刀兩斷,其國號也由“朝鮮”改為“大韓”。
“朝鮮”之名為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公元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麗,同年遣使入明。當時李成桂提供了兩個備選國號,壹個是“朝鮮”,另壹個是“和寧”,而朱元璋最終圈定為“朝鮮”,以喻示“朝日鮮明”之意。盡管當時的李氏朝鮮感恩戴德,但到這個時候“朝鮮”就成了附庸於中國的象征,所以必須更改。李熙遣人尋遍古籍之後,取半島根出“三韓”之意,將國號定名為“大韓”。
圖-首爾夜景
盡管“帝國”的名頭立起來了,但之所以被日本承認,還是因為俄國的存在。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人先是從陸上攻克旅順港的外圍防線,繼而全殲俄太平洋艦隊,接著又在對馬海戰中擊潰遠道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俄國只能出局。此時的日本在朝鮮半島再沒有任何競爭者,於是“大韓帝國”的招牌自然也就被隨意摘下。
進入二十世紀的第壹個十年,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韓日合並條約》,朝鮮皇室的所有權利壹概移交日本天皇,“大韓帝國”從此不復存在。
朝鮮半島三面環海,北邊連著亞洲陸地。朝鮮半島上有兩個國家,北邊的朝鮮面積約12.28萬平方公裏,仍然延續明清的國名;南邊的韓國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裏,全名是大韓民國,隱隱有對大韓帝國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