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心學”的完美繼承者――徐階
他在明朝所有相當於宰相職務的首輔中間,不是最出名的,也不是最出色的。但他卻是將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奸臣嚴嵩扳倒的主力,如果不是他,嚴氏父子還將 繼續作惡下去。《明史》以少有的口氣,高度推崇這位徐文貞:“立朝有相度,保全善類。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間有委蛇,亦不失大節。”“論者翕然推階為名 相。”> > 縱觀徐階壹生,只為“隱忍”二字。他是王守仁“心學”的完美繼承者。和嚴嵩壹起在朝十多年,謹慎以待;又善於迎合帝意,故能久 安於位。因任首輔多年,為兩朝元老,人都稱為“徐閣老”。辭退首輔前,擊潰了嚴嵩,提拔了,起用了“嚴誣告、權輕重、詳訟詞、懲奸慝、省佐證”而著 稱於世的良臣福建晉江潘湖人黃光升為刑部尚書。嘉靖欲殺,也被他以“殺身成名”之由免除。> > 可以說,徐階的整個政治生涯中的最大亮點就是他鬥倒了權勢熏天的嚴嵩。徐階的忍辱負重是其政治權謀鬥爭中的殺手鐧,而“徐階曲意事嚴嵩”也成了權謀術中的經典案例。> >明朝中葉以後,厲行海禁,除了 *** 與海外國家保持朝貢貿易關系外,其他民間海上私人貿易壹概禁止。從永樂到嘉靖年間,海禁時緊時松,但總的趨勢是以禁為 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的需求日益增長,與海禁政策形成了強烈的矛盾。海上武裝走私與海盜劫掠在東南沿海聲勢大盛,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大批無 業遊民、漁民紛紛加入走私貿易隊伍,成為社會治安壹大隱患。> > 細品文化> > 感悟千年智慧> > 嘉靖二十 八年(1549年)明朝 *** 首次把王直集團騷擾沿海地區,稱為“倭人入寇”,起因源於壹時不明真相的地方官的倉惶報告。嘉靖三十壹年(1552年)明朝政 府又在此設巡視大臣,推行嚴厲的海禁政策,走私集團則采取武裝對抗的態度,終於形成了所謂“倭患”。然而,事情真的如地方官員說的那樣?嘉靖朝的倭患主要 是哪些人,又是怎樣平定的呢?> > 王直雕像明朝嘉靖年間的所謂“倭患”,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大爆發。巡撫浙江兼任福建等處海道 的朱紈下令剿捕海盜,嚴禁通商,並催使近海居民通盜者互相告發。吃“走私飯”已成習慣的地方豪民洶洶而起,這些人在閩浙大掠,與日本浪人及中國海盜王直、 徐惟學等人大肆勾結,在嘉靖十九年就已經把寧波附近的雙嶼港當作“大本營”,四處出擊,殺人越貨。> > 嘉靖年間倭寇的首領大都是中國人, 前期李光頭,中期王直,後期張璉。王直是徽州海商出身,經營海上走私貿易,嘉靖三十壹年(1552年)吞並了另壹股海盜後,橫行海上,成為海上走私集團的 頭目。他要求對外通商,朝廷不許,便搶掠浙東沿海,次年遭官軍圍剿,無處容身,逃往日本,以五島列島為根據地,還在平戶建造了宅邸,擁有壹支龐大的船隊。> >當時,日本與周邊其他國家壹樣,與明朝維系著朝貢貿易,朝貢船隊必須持有明朝禮部頒發的“勘合”(通行證),才可以在浙江市舶司所在地寧波上岸,再在安 遠驛的嘉賓堂歇腳,壹面上岸進行貿易,壹面等候朝廷的入京許可。壹旦獲得許可,使節壹行攜帶國書、貢品以及貨物,在明朝官員的護送下前往北京,下榻京師的 會同館。在向朝廷遞交國書、貢品後,攜帶的貨物可以在會同館附近進行交易,買入非違禁貨物。據田中健夫《倭寇與勘合貿易》的研究,從建文三年(1401 年)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將近壹個半世紀內,日本遣明使節所率領的船隊,***計十八批。由於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大內氏與細川氏兩大集團在 寧波發生“爭貢”事件,使朝貢貿易出現危機,成為“後期倭寇的發端”。> > 會同館> > 中國古代官署名。明屬兵部,掌京師驛傳事務,有大使、副使。明朝的會同館是當時設在首都北京的全國驛站的總樞紐。> > 《籌海圖編》> >中國籌劃沿海防務的專著。明鄭若曾編著,13卷。是研究明代的軍事史、海防史、中日交通史的寶貴資料文獻,明朝嘉靖以後許多論述海防、介紹日本情況 的著作多以此書為祖本,或引述襲用,或繼承補充。王直墓寧波“爭貢”事件,給明朝內部主張嚴厲實行海禁政策的官僚找到了壹個口實:他們認為禍根是由朝貢貿 易引起的。禮部沒有權衡利弊得失,便貿然關閉寧波的市舶司,停止了日本的朝貢貿易。官方的合法貿易渠道被堵塞,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難以得到滿足,這種 局面為海上走私貿易提供了壹個有利時機。根據《籌海圖編》記載,當時日本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很大,其中包括生絲、絲綿、棉布、綿綢、錦繡、紅線、水銀、 針、鐵鍋、瓷器、錢幣、藥材等等。如此巨大的壹個市場,如此巨大的利潤(例如生絲運抵日本後,價格高達十倍),對商人的誘惑力之大可想而知,要想禁,是禁 不住的。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私梟船主與土豪相結合,挾制官府,大張旗鼓地進行海上走私貿易,海盜與沿海貧民也介入走私貿易隊伍,與之遙相呼應。由於他們與日 本商人進行貿易,在遭到官府取締時,就采取武裝對抗,所以被人們稱為“倭患”。> > 明朝走私船> > 呂宋島(Luzon Island)> >位於菲律賓群島的北部,它是菲律賓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島嶼。呂宋島盛產稻米、椰子,呂宋雪茄聞名於世。呂宋同時也是菲律賓三大政區(呂 宋、維薩亞、棉蘭老)之壹。中國古籍稱呂宋島為“小呂宋”。人們對於“倭寇”壹詞,容易望文生義,其實,所謂“倭寇”需要具體分析。《中國歷史大辭典》的 “倭寇”條說,倭寇是指“明(代)時騷擾中國沿海壹帶的日本海盜”雲雲,過於簡單化。根據田中健夫的研究,“倭寇”壹詞,最初出現於404年的高句麗“廣 開土王碑文”。它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有“高麗時代的倭寇”、“朝鮮時代的倭寇”、“嘉靖大倭寇”等,甚至還有“呂宋島的倭寇”、“南洋的倭寇”、“葡萄 牙人的倭寇”等。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4世紀至15世紀的倭寇以及16世紀的倭寇。前者主要在朝鮮半島與中國東北沿岸活動,是日本人與朝鮮人的聯合體;後者 大部分是中國的海上走私貿易群體,日本人的數量很少。山根幸夫在《明帝國與日本》壹書中,談到“後期倭寇”(即“嘉靖大倭寇”)時,強調以下兩點:壹是後 期倭寇的主體是中國的中小商人階層——由於合法的海外貿易遭到禁止,不得不從事海上走私貿易的中國商人;二是倭寇的最高領導者是徽商出身的王直——要求廢 止“禁海令”,追求貿易自由化的海上走私貿易集團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