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十二時辰與時間對照表

古代十二時辰與時間對照表

古代十二時辰與時間對照表為子時23~1點,醜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古人把壹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壹個時段叫壹個時辰。十二時辰既可以指壹天,也可以指任何壹個時辰。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壹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十二時辰由十二個特定的時間名詞構成,十二個時辰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人們可以從先秦的古籍中溯尋出這些詞語的淵源。漢代之前,這些稱謂多有不同,直到漢代太初年間,我國實行了太初歷。

十二時辰制

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壹點為子時,壹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十二時表時獨特、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對人類天文歷法的壹大傑出貢獻,也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瑰寶之壹。十二時辰把《黃帝內經》的十二時辰養生法,通過計時工具,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隨時提醒人們科學養生。十二時辰相當於24小時,每個時辰等於2小時,《新唐書·歷表》中明確指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以子時的中點,即現今零時(24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