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是由城市財撥款(也就是市民的稅收), 聘請專業的建築師和工匠修建的. 是市民舉行宗教儀式的集會場所, 類似於現代的禮堂, 是壹個人來人往的世俗地方.
正由於教堂是屬於市民的公***建築, 人們會用自己的喜好修建他,裝飾他; 同時還是炫耀城市財富的好辦法. 所以歐洲當時各大城市會競相修建高大雄偉的教堂, 裝飾華麗, 金碧輝煌. 教堂多用尖頂, 穹頂, 高塔; 正面巨大的玫瑰窗, 側面幾乎沒有墻壁, 柱子和柱子之間是高高d玻璃窗, 上面有彩色玻璃, 陽光透射進來, 光怪陸離, 給人飛升的感覺, 整體的格局比較開放.
其實, 依據聖經的教義, 是不允許修建基督像的, 那違反了基督教第壹天條--"禁止偶像崇拜"(因為 神是全知全能的, 而神像不過是壹件死物). 但是教堂裏面, 不但有金光閃閃耶穌像, 還有燦爛的壁畫, 都是宗教題材的故事. 這對於當時不被允許接觸聖經書本的市民來說, 壁畫就是"不識字者的聖經".
教堂裏面會有壹些主持儀式的主教和神父等, 但人數並不多, 而且壹般不住在教堂裏(教堂牧師都有自己的住處). 很多日常的維護修繕工作是由市民或工人完成的.
而修道院是由教會出資修建(其實到底還是人民的血汗錢), 壹般不對市民開放. 是作為僧侶修行的場所, 說白了就是壹所"全日制寄宿學校". 修道院居住的主要是僧侶, 每天的正事基本就是上課念經, 學成後到各地去傳教.
修道院的建築風格會嚴肅壓抑很多, 可能也會很高大, 但是給人的感覺很冷峻. 裏面的裝飾少很多, 而且絕對不允許修建基督像. 壹般是封閉的格局, 方方正正的, 高墻窄窗. 宿舍的走廊朝向院子壹側, 形成壹個天井.
由於修道院是"讀書人"的地方, 各自都會有圖書館, 很多寶貴的古籍都會有保存, 其中大部分是手抄本. 修道院的地下還會有墓室, 僧侶死後的遺體就保存在地下. 這些是修道院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