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龍是神馬

龍是神馬

中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壹之九不像之形象。具體是哪九種動物有爭議。目前公認龍的起源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封建時代龍是帝王的象征,也用來指帝王和帝王的東西:龍種、龍顏、龍廷、龍袍、龍宮等。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其與白虎、朱雀、玄武壹起並稱“四神獸”。而西方神話中的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參見西方龍。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壹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壹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征)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螣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註)。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e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 從本世紀初到現在,面世的有關龍的起源和本質的論著、論文已超過百余種,觀點五花八門,莫衷壹是。這裏簡要的介紹:

神異動物說

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壹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壹 傳說中的飛龍

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壹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壹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誌雄、楊靜榮)“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於後者,那麽,是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了呢?這壹點,《辭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多種多樣。

圖騰合並說

此說以聞壹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壹種圖騰龍文化,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壹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壹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並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壹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別。它最初可能是壹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為中華民族***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

天象樹神說

何新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雲”,“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象的旋卷狀的雲紋。而後來逐漸趨於具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壹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壹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壹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趙天吏認為雷電龍“三位壹體”,龍就是雷電的形象。 胡昌健說,“龍的原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 尹榮方的看法別致壹些,他認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壹類喬木。”“松、龍不僅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松也同樣驚人地相似。”

恐龍遺記說

葉玉森、徐知白及美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念應是遠古先民對於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對恐龍的恐懼而產生龍崇拜,王大有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恐龍形象……或許古人見到的龍,真的就是恐龍,後來它們漸漸見不到了,才把它的同類海鱷、灣鱷或揚子鱷與其視為壹類,加以崇拜。”

外邦傳入說

章鴻釗認為中國的龍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龍,約在黃帝時期傳人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於同壹個文化發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

模糊集合說

對於龍的起源和本質,龐進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即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壹種神物。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先民對身外異己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貫穿著、體現著模糊思維的藝術創造。 評述 作為古生物的恐龍,滅絕於距今七千萬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於三百萬年以前的更新世,中間相差了六千多萬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龍的,也就更談不上對恐龍的記憶和恐懼,顯然,龍為恐龍遺記說,是站不往腳的。 對龍為圖騰合並說也有比較大的爭議,否定的觀點認為,“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壹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並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劉誌雄、楊靜榮)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壹類型文化與社會學中某壹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悖論,如:幾乎所有圖騰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體的生物或無生物,而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害、毀傷或殺害的,而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鬥龍、斬龍的載述。 龍人並存說 龍和人是壹體的,這個說法在秦漢以前就有說明,只不過我們的專家學者認為過於荒謬而故意將此種學說故意隱瞞掉了。比如女媧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這個在我們看來是解釋不清楚的,又比如龍在遠古甲骨文中的文字為象形文字,他奇怪的符號也令今人難以捉摸,所以這個符號就是我們人體中間的秘密。擁有了這個符號的人就被人稱之為龍,所以龍和人是壹體的。如果這麽看來我們古代中的很多的傳說就有了根據,包括神農嘗百草,包括很多的東西。

編輯本段形象

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 2012龍年郵票

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壹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另壹說是:“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壹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臺灣畫師相傳的畫龍口訣,也相當有趣:“壹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

編輯本段考古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壹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形堆塑”。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新中國龍的化石(18張)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45號墓發現了蚌塑龍虎,考古和碳-14測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據學者李學勤、馮時等考證,45號墓發現的蚌塑龍虎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聯系。

編輯本段史料

伏羲氏時,有龍呈瑞,因而以龍紀事,創立文字。 《臯陶謨》:“

關於龍的圖片(21張)余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 《左傳·昭十七年》:“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 《竹書紀年》記載: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 《左傳·昭二十九年》: “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於齊侯”的記載;《拾遺記》也說:舜時,“南潯之國獻毛龍,壹雌壹雄,放置豢龍之宮,至夏代,豢龍不絕,因以命族”。說明夏朝盛行著飼養龍的習俗和以龍作氏族集團的族名。 某些古書中記載:為夏朝統治者養龍的人姓劉,未可考! 《左傳·昭十九年》: “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 《禮·禮運》:“鱗鳳魚龍,謂之四靈”。 《莊子·列禦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驪龍頷下。” 《周易》 乾 :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

中國龍的形象(6張)-亢龍有悔;用九--群龍無首,吉 坤: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未升天曰蟠龍。 《生肖論》雲∶龍耳虧聰,故謂之龍。 《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曹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誌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

關於龍的圖片(21張)”,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編輯本段分類

按爪分類

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 三爪龍

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中國龍並非壹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中國歷史上龍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個時期: 壹、夔龍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期,經商周,延續到秦漢,以商周夔龍為代表。夔龍的原型為灣鱷或巨蜥,壹鷙(鳳)足而四爪。商夔螭,壹鷙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龍夔螭夔風並逢,產生六種以夔龍為主的並逢夔龍夔螭夔風徽識,表示同為祖先。西周繼續沿用,並將夔龍夔螭綜合為壹種新形態,此時壹鷙足,多為彎月形二爪。

裝飾品上的龍(8張)  二、應龍期 應龍的概念非常早,最早見於商周,但作為藝術分期的應龍,可能始於秦,盛於漢,延續到隋唐,足多為三趾。 三、黃龍期 始於唐宋,遼、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礎,盛於明清。宋,遼、金、元多為三趾,明清多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龍造型,民間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龍的圖案。 四、回歸期 清以後的現當代。由於龍與封建統治者脫離了關系,所以可以按人們的喜好繪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當然,歷史上五爪龍有過特殊的地位,故人們普遍還是偏愛五爪造型。 四爪龍

日本在唐代時與中國頻繁往來。而在那個時候,中國的龍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從中國引進三爪的龍。在中國出現四爪龍後,已經開始閉關鎖國,與日本斷了往來。而韓國古時候叫做高麗,壹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國的附屬國,當中國統治者開始用五爪龍圖案的時候,自然不可能讓屬國和自己平起平坐,於是韓國的龍就只能是四爪了。歸根到底,日韓的龍反應的正是中國龍的發展演變過程。

按職能分類

天龍、神龍、地龍、伏龍 《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有四種龍:壹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藏龍,守 王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類

分為胎卵濕化四類。《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龍有胎卵溼化四種。”

其他分類

虺(huǐ):是壹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虬:壹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虬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註釋:“無角曰虬,有角曰龍。”另壹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虬。 兩種說法雖有出入。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虬蟠千仞劇羊腸” 之句。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壹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裏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壹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壹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註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壹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壹,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人們常說“蛟龍”,其實“蛟”與“龍”是1種傳說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齡時的稱呼:小時為“蛟”,大了成“龍”。雖然都有強大的力量,卻壹正壹邪,有本質不同。蛟龍有兩種原型:壹種是短吻鱷,英文名叫Alligator。現在世界僅存為數不多的幾種,如中國的揚子鱷; 另壹種是鹹水鱷,學名灣鱷,唐朝韓愈寫過壹篇祭鱷魚文,就是為了趕走當時在廣東潮州壹帶為害百姓的灣鱷。現在此種鱷是現存鱷類中最大的壹種,最長可達七米。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壹只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火龍:火龍是在開天辟地時出現的,全身被紅色的火焰包圍。記載中的火龍給混沌初開的世界帶來了光明和可供人類生存的火焰。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壹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禦覽》中,對蟠龍又有另壹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壹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壹,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幹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壹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誌。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青龍,位屬東,五行屬木。東方青龍,春之氣也。 蒼龍:龍名。《楚辭·惜誓》:“蒼龍蚴虬於左驂,白虎騁而為右騑。”

蜃龍:蜃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樣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壹種。 蜃具有不可思議的能力,就是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數是亭臺樓閣,是誰都沒見到過的豪華,從窗口裏可以看到穿戴華麗的貴人們在活動。 這就是常說的海市蜃樓。 雲龍:雲霧纏繞的龍。 望龍:頭部呈側面的龍。

編輯本段宗教

中國的龍王信仰是隨著佛教的興起而產生的,但是又與印度佛教中的龍王有很大差異。可以說中國的龍王是佛教道教雜糅的產物。道教引進佛教龍王並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龍王體系,稱諸天龍王、四海龍王、五方龍王等。具體例子: 1.《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 2.《西遊記》中的四海龍王(東海敖廣、西海敖欽、南海敖潤、北海敖順); 3. 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 4.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5.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

道教

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形成的,集巫術、自然崇拜、動物崇拜及秦漢時期的神仙方術於壹身,並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的壹門宗教。早期的道學家已經意識到龍來自於蛇。《黃白篇》有:"蛇之成龍,亦與自生者無異也。然其根源之緣由,皆自然之感致。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倡導的五鬥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逐小形成 辦有教理、教義、教規的壹種人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與龍崇拜有不解之緣。先秦時代的乘龍周洲四海、乘龍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子孫都繼承其業,均稱"天師",並傳達室說與龍有緣。傳說第三代天師名魯,傳說他有十個兒子,號"張氏十龍"。另有壹則傳說稱:張魯的女兒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霧繞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恥,便自殺身亡。死前留下遺言,務必剖屍看腹中為何物。結果,腹中有兩條雙胞胎小龍,婢女把它們放進漢水。其後的許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說成與龍有神秘的關系,如南朝時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傳說其母夢龍而生,他是壹個龍種。 龍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溝通鬼神。龍被認為是"三轎"之壹。這裏所指的"三轎",壹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道教的三轎主要是作為其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張光直先生認為:"濮陽第45號墓的墓主是個仰韶文化社會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師,而用蚌殼擺塑的龍、虎、鹿乃是他能召喚使用的三轎的藝術形象。"他把蚌殼龍、虎、鹿與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轎相聯系,認為二者有淵源關系。 傳說有法力道行的天師、真君還能召龍、驅龍。《酉陽雜俎。怪術》稱:在壹個名叫雲安的地主,江邊有十五裏險灘,舟楫若不靠人拉纖,無法通過。瘦代天師翟幹佑念商旅之勞,結壇作法,召來群龍,***14條,均化作老人。翟天師讓它們夷平險灘,以利舟行,群龍領命而去。壹夜之間,風雷震擊,嚴敕神吏召它前來。三日之後,方有壹女子來到,原來是壹條雌龍。好申辯說:乘船過這條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賈,給他們拉纖的,都是雲安的貧窮百姓,他們壹向靠拉纖過活。倘若險灘沒了,舟船通行無阻,他們靠什麽吃穿呢?寧可要險灘以贍纖夫,不願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師聽後連連點頭,於是又召諸龍壹切恢復原樣。

佛教

在佛經中,龍王Nāgarāja 名目繁多,佛教中龍,應為眼鏡蛇,而不是傳統的中國神龍,如《妙法蓮華經》稱:龍王有八,壹為難陀龍王,二為跋難陀龍王,三為娑伽羅龍王,四為和修吉龍王,五為德義迦龍王,六為阿那婆達多龍王,七為摩那斯龍王,八為伏缽羅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