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 型:文選
成書時間:1695年
必讀理由
這部書由於所選文章短小精悍,大多膾炙人口,易於記誦,因此成書近三百年來,受到了讀書人的偏愛,在壹般群眾中也流傳甚廣。
創作背景
《古文觀止》的編者是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吳乘權、吳大職叔侄倆。乘權,字楚材。壹生研習古文,好讀經史。康熙十五年(1676年)就在福州輔助先生教伯父之子學習古文,後竟以授館終其壹生。除參與選編《古文觀止》外,他還同周之炯、周之燦壹起采用朱熹《通鑒綱目》體例,編過壹個歷史普及讀本——《綱鑒易知錄》。大職,字調侯,也是嗜“古學”而“才器過人”。他壹生的主要經歷,是在家鄉同叔父壹道教書。
二吳編撰《古文觀止》費時有年。起初,他們只是為給童子講授古文編了壹些講義。後來逐年講授,對古文的見解越來越深,講義越編越精,以致“好事者手錄”而去,“鄉先生”讀後有“觀止”之嘆,勸他們“付之剞劂以公之於世”。這樣,他們才“輯平日之所課業者若幹首”為壹書。書稿編好後,即寄往歸化(今呼和浩特市)請吳興祚審閱。興祚,字伯成,號留村,為乘權伯父。他官至兩廣總督,時任漢軍副都統。他“披閱數過”,以為此書於初學古文者大為有益,便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端午節為書做序,且“亟命付諸梨棗”。這樣就有了《古文觀止》最早的刻本。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特別是近十多年來,《古文觀止》的許多譯註本,都是用中華書局本為底本。中華書局本實有兩種:壹是1959年本。這是由原古籍刊行社轉來的本子,此本“據映雪堂本斷句,並校正了個別顯著的錯字”。二是1987年本,即安平秋點校本。此本雖以1959年本為底本,但用映雪堂原刻本復核過,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過,還用相關史書、總集、別集所收古文校勘過,而且補錄了二吳之《序》和乘權所撰《例言》。因而它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好的版本。
作品縮寫
明清以來,出現過許多古文選本,若論流傳之廣、影響之大、至今還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的,莫過於《古文觀止》。它能長傳不衰,與二吳編書的指導思想迥異於人大有關系。
前人編古文選本,有的是借點評以泄憤世嫉俗之忿,或提倡壹種義理、張揚壹種精神;有的是借選古文,標榜壹種流派,推行壹種文風。雖然兩者都介紹古文的思想、藝術特色,但尚理、尚文,各有偏重,都難免有用意狹隘或獨守門戶之嫌。二吳不是這樣,他倆“雜選古文,原為初學設也”,既要供先生“課弟子”用,也供“童子”“肄習”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編壹本老師可用來講授、學生可用來自學的古文教科書。既然如此,就要求:壹、編者選篇合理,態度公允、客觀,打破門戶之見,真正選出古文中的名篇佳作,使學子能比較全面、正確地認識歷代古文的精神特質和藝術風貌,二、編選體例合理,要適應教和學的需要,特別要便於自學。這兩點,二吳都做到了。
先說選篇。《古文觀止》***選自周到明61位作者的古文222篇(中有駢文4篇),其中西漢以前(包括西漢)文100篇,西漢以後文122篇。西漢以前文中,《左傳》有34篇,《國語》有11篇,司馬遷有15篇。西漢以後文中,唐宋文有94篇,明文有18篇。而唐宋文中,“八大家”占78篇。八家中,韓愈有24篇,柳宗元有11篇,歐陽修有13篇,蘇軾有17篇。可見,《古文觀止》所選古文,主要來自先秦文、西漢文和唐宋文。應該說,各期古文在選篇中所占份額,大體能反映出古文盛衰的歷史狀況。書中不但有大家的代表作,還收有雖非出自大家卻在古文史上卓有影響的名篇,因而選篇中精品多,覆蓋的作者面較廣。又由於註意選入各家不同題材、體裁、風格的作品,因而能使初學者較為全面地了解諸大家古文的藝術特色。而選篇數量適中,更給讀者含英咀華、收嘗鼎壹臠之效,提供了可能。
再說體例。本書體例亦“為初學設也”。全書篇目按時代先後分為12卷。每篇於重要文字加圈點以引人註目,又於語氣停頓處加圓點斷句以便句讀,同時還做了評註。二吳認為評註兼有對初學者十分有用,說:“古文評註兼有方能豁然。若有註無評,或有評無註,譬若壹人之身,知其有面目而不知其有血脈,知其有血脈而不知其有面目,可乎?是編字義、典故逐次註明,復另加評語,庶讀之者明若觀火。”(《例言》)註即註釋,壹是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