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國古代出版印刷業最輝煌的時代,只有到了明代,北京才真正成為中國出版印刷的中心。
明代中央很多機構都從事圖書的出版印刷,根據職能不同,印刷的內容也不同。京師的國子監主要印刷教育書籍(如經典、史書),秦主要印刷歷書,禮部負責地方政府的印刷。此外,都察院、太醫院、史館、兵部、工部、順天府等機構也從事圖書印刷活動。壹些部門還設立了印刷辦公室。
李思簡經廠建於明代,是歷史上最大的印刷廠,總人口120O,其中從事書籍裝幀的工匠有700多人。
明代北京的民間印刷業也很繁榮,北京有十幾家印刷作坊。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是歷代的集大成者。書籍的版式和比例多種多樣,沿用了歷代的書籍裝幀形式,但技術更為精湛。
在明代,北京印制的書籍的裝幀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工廠印制的。該廠印制的經史類書籍,版面稀疏,楷書端正,大黑嘴,雙魚尾,評論用雙線小字,多采用包北莊。書目學家稱之為“天下第壹”。該廠印制的大李彤有兩種裝幀,壹種是包北裝,壹種是大李彤。披素綢者,多為官員所用;用厚紙包著,普通官員可以用,也可以賣給民間。該廠印制的《大藏經(藏北)》是折疊的,長約壹尺,封面用黃絹和各種顏色的絹裱起來。它的裝飾非常優雅。明代北京舉鐵寫了壹本書《永樂大典》,***11095卷。
線裝書是明代的壹種新型書籍裝幀,也是中國古代最為完善的書籍裝幀形式。線裝書的加工流程是:折疊、配頁、磕碰、裝訂搓紙、裝訂封面、三面切、打孔、穿線、包書角等。明代線裝書的封面多為紙質,用厚紙或幾層紙卷成。包角是在書籍裝幀的上下角的切邊上粘上細絲,使之美觀牢固。有些書還有書根,就是把書名和卷號寫在靠近裝幀的書的下切口,以便閱讀時容易找到。線裝是為了穿線,根據書籍裝幀的大小和設計要求,有四眼、六眼、八眼之分。白絲線經常用來穿兩條線,書要壓緊,線要繃緊。
線裝書的封面文字稱為書註,只把書名和卷數印或寫在長紙條上,貼在封面左上角。扉頁包含更詳細的內容,包括書名、出版社名稱和出版日期等。更詳細的出版物信息印在書的後面。政府出版的壹些書也在書的第壹頁或封面上蓋章。最具代表性的是工廠印制的大日歷,它不僅
明代北京的書籍裝幀還包括信封面,以便將壹本書的所有卷冊包裝成壹個整體。信封面大多由厚紙板制成,並覆蓋有藍布(也有錦緞),這取決於書籍的大小和厚度。有兩種形式的信封面。壹種是四面包裹,露出書的上下開口,稱為半包裹。另壹種是把書的六個面都包起來,稱為全包式。除了厚厚的紙布封面,還有兩種外包裝:膠合板和木箱。膠合板式是用兩塊和書壹樣大小的木板,夾在書的上下兩面,然後用布帶紮緊。木盒按照書的大小做成木盒,裝書。
在明代的北京版中,還有頁襯紙的裝訂形式,多用於較薄的紙張。有壹種羅紋紙,薄如蟬翼,透印嚴重。襯紙後,既克服了透印現象,又增加了頁面的強度。
雕版印刷技術的發展為書籍裝幀藝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包括版式藝術、字體藝術、插圖藝術和文字的多色印刷。
明代以前多采用顏、歐、趙等名家的書法風格。明初,書的傳統寫法改為匠體,橫平豎直,輕重分明。這是現在書上常用的宋體。宋體萌芽於宋代,但因不成熟而未普及。成化年間,國子監、京商開始使用宋體,並迅速在全國推廣。字體有加粗、中粗、細等幾種風格。這種特殊印刷字體的廣泛應用標誌著古籍版式藝術的新發展。中國古籍插圖藝術有著優良的傳統。唐代佛經印刷中,宋代有插圖的書籍較多。到了明代,書籍的插圖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更多的雕刻精美的插圖被用於民間印刷的戲曲和劇本中。官方的科技書籍、醫學書籍、地方誌中都有很多插圖,尤其是朝廷使用的啟蒙書籍中,都有短小的彩印插圖。
由於書籍產量的大增,社會中下層也有了讀書的機會。從書籍裝幀形式來看,書籍也分為不同的檔次。既有面向上層社會的奢侈品書籍,也有面向中下層社會的普通書籍。民間作坊的印本主要是面向普通大眾的需求,從雕版到裝幀,也力求簡單實用,成本低廉。還有中小型的格式。明代孫從田在《藏書提要》中說:“書籍裝幀講究的不是華麗的裝飾,而是妥帖、古雅、厚薄適宜、精美無誤,代表了明代人對書籍裝幀的壹般要求。
清代書籍裝幀
1644年,清政府建都北京,至今仍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政府非常重視圖書的出版和印刷,設立了武英堂,專門從事圖書出版和印刷。
康熙年間,聚集了壹批知識分子編纂《古今圖書集》,制作了25萬個青銅活字,印刷了這部大部頭叢書。乾隆年間,五營店在金鑒的主持下,雕刻了壹對棗木活字,每對大小為253500,乾隆親自將活字版命名為“聚珍版”。除了使用這組木材之外,
清代北京印刷的壹大特點是民間印刷作坊的繁榮。據統計,當時有120多家作坊,集中在龍符寺和琉璃廠。在這些作坊中,也有專門從事書籍裝幀和書畫裝裱的人。
清代最常見的書籍裝幀形式有線裝、卷軸裝、折疊裝、蝴蝶裝、包背裝,都有使用。清代卷軸裝幀多用於裝裱字畫,裝裱技術十分精湛。底面多為優質宣紙,畫芯四面鑲素緞,軸頭所用材料分不同等級。折疊裝幀不僅用於佛經和字帖,也用於壹般書籍和宮廷印刷。雕刻非常精良,其裝幀是對折的,但不同的是對開本約壹尺見方,封面用黃絹裝裱。康雍年間刻的《龍藏》共720卷,全部折疊,書皮用黃絹裝裱,有10卷,數量龐大。宮廷印制的書籍也用蝴蝶。封面用黃絹裱在紙板上,有前後環襯,壹面裱在封面內側。裝幀平整,裁切整齊,屬於宮廷書籍裝幀。包北莊在清代也用得比較多。乾隆年間編纂的壹套* * * 36,365,438+05卷《四庫全書》是壹部名著,共七冊,* * *。經線庫用綠絲,歷史庫用紅綾,分庫用藍絲,藏書庫用灰絲。最後,書籍用木制的信包裝。線裝是清代書籍裝幀的主要形式。壹般線裝書除了對皇家書籍的封書材料有特殊要求外,都力求“保護得當、風格古樸、厚薄適宜、精美端正”四大要素。它的封面有紙質版和市場版。壹本書裝在信套裏。清代線裝書前面有壹兩頁白紙,後面是扉頁,扉頁上有書名、署名人姓名、年份、地點等。信套多為半包裹,底部有根字,上面寫著書名和卷號。
從對開本的大小來看,清代是多元的。政府出版物規模較大,民間出版物大多為中小型。壹種叫夾帶對開本,是歷代最小的對開本,相當於今天的128對開本。字體很小,但印刷和裝訂都很精致。
到了清代,出現了壹種連續出版物,壹種是《晉文公誌》,另壹種是季刊《京華報》。內容是中央和地方官員的名單,封面是紅紙,被稱為紅皮書。《北京報》相當於今天的報紙,但也是裝訂成冊,每期兩三頁或六七頁,封面是白紙黃紙。印刷和裝幀都很粗糙,但作為連續出版物,在出版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從18世紀初,西方印刷技術逐漸傳入中國,現代出版印刷業開始興起。隨著新印刷技術的應用,書籍的裝幀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使用的基本形式,如相冊裝訂和矩形對開本,起源於中國的宋朝,約14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