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勢2:治療感染性疾病,中醫立足於人體狀態的改變,所以不能找到同壹的致病微生物,就不能發展西醫那種以特異性免疫為基礎的預防辦法。盡管這種辦法正在經受致病微生物的變異的考驗,但是至少在壹些惡性傳染病出現後的幾十年之內,可以大面積進行預防,這對人類的保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有些人會質疑說中醫古籍中不是早就有種痘的記載嗎?比西方要早很多年呢。請不要誤會,我這裏說的是經典中醫理論辨證論治的優劣,不是說中國歷史上是否有這樣的醫療技術出現。
劣勢3:在對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如果能找到致病微生物,又能找到確切的殺滅致病微生物的藥物,並且藥物對人體功能的破壞不大,殺滅微生物後人體自身恢復平衡的能力能很快讓機體恢復平衡,那麽,西醫這種直接針對致病微生物的治療還是很有優勢的。因為這種治療途徑簡單、直接,能很快大面積普及。這是中醫治療感染性疾病不及西醫的地方。當然,在致病微生物不能確定,或者找不到合適的殺滅致病微生物的藥物,或者藥物的毒副作用太大,或者雖然微生物被殺滅,但機體的平衡不能自主恢復的時候,經典中醫治療途徑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
劣勢4:體現在完全是由解剖形態改變導致的疾病上。中醫學在幾千年前對人體功能的認識就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理論體系,這種認識超越了具體的解剖結構,再加上自漢以後的幾千年裏中國人對人體解剖的忌諱,歷代的中醫從業者對人體結構的確存在盲區,這毋庸諱言。再加上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導致中醫的醫療工具不可能出現如輸血、支架等各種急救工具和恢復機體形態的醫療器械。因此中醫在治療完全由解剖形態改變導致的疾病上存在劣勢。但是如果形態的改變影響到機體狀態的平衡,形態恢復後,機體平衡不能自主恢復,中醫優勢又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