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
在2,500年前的古籍中,就有關於菊花的記載。
《禮記·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黃華即黃花)的記載。
戰國時,愛國詩人屈原的《楚辭·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至漢代,菊花又發展到作為藥用植物。
《本草經》中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的論述。
以上所指的菊花,都是以野黃菊(D.indicum)為主的野生菊種。
自晉代起,人們將菊花作為觀賞對象。
陶淵明(公元365~427年)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及“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的賞菊詩句,表明菊花已開始在田園栽種。
至唐代(公元618~907年),有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先後出現。
如白居易、劉禹錫在詩中詠白菊,李商隱在詩中詠紫菊。
在杜甫、韋莊和肖穎士的詩文中,不僅反映了唐代菊花花色品種漸多,而且說明栽培已較為普遍。
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展到盆栽,並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種有了較大的發展。
藝菊專著也相繼問世。
劉蒙的《菊譜》(1104年)問世,這是我國第壹部菊花專著。
該譜記菊36品。
分為黃色(17品)、白色(15品)與雜色(4品)等。
書中還闡明菊花大朵、重瓣等變異之遺傳與育種的基本原理和途徑。
此後藝菊專著漸多:有史正誌的《菊譜》(1175年),記菊27品;範成大的《範村菊譜》(1186年),記菊35品。
此外,還有沈競的《菊譜》(1213年),記菊58品,史鑄的《百菊集譜》(1242年),記菊品160個以上。
元代,菊花專著較少。
楊維楨在《黃華傳》中記菊136品。
明代菊花又有發展,重要的菊花專著有:黃省曾的《菊譜》,記菊220品;王象晉的《群芳譜》(1630年),記菊270種,分為黃、白、紅、粉紅、異品等類,內有‘五月’菊、‘五九’菊與‘七月’菊等品種出現;還有高濂的《遵生八踐》,記菊185種,並總結出種菊八法(分苗法。
扶植法、和土法、澆灌法,捕蟲法、摘苗法、雨暘法、接菊法),很有參考價值。
明末清初,日本菊花已經輸入,乾隆時鄒小山繪有洋菊圖,品種類型甚多。
清代藝菊之風更甚,專著有陳淏子的《花鏡》(1688年),記菊153品;汪灝的《廣群芳譜》(1708年),記菊192種。
此後,還有陸廷粲的《藝菊說》(1718年)等,菊書、菊譜如雨後春筍,不壹而足。
民國時期(1912~1948年),專著甚少,僅有黃藝錫的《菊鑒》(1932年)與繆甫孫的《由裏山人菊譜》等。
但解放前夕,南京金陵大學園藝系為國家保存了良菊630品,是值得慶幸的。
1949年前後菊花品種散失很多,如當時杭州的菊花只存下70多種。
1953年上海的菊花也只存下150多種。
但後來藝菊事業迅速得到恢復,至1963年上海龍華苗圃菊花達1,200種,北京北海公園的菊花則達到1,381種。
“文革”期間菊花又受到二次摧殘。
但近年來菊花有了很大的發展。
南京農業大學對中國菊花品種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整理出3,000多個品種。
藝菊專著自1950年起又不斷出版,近年更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在國外雜誌,學報上也常發表有關菊花的文章和報告。
如自1957年陳封懷等開始研究以來,陳俊愉等從1962年起通過野生種之間的大量雜交試驗,對現代菊花的起源問題有所突破。
8世紀前後,作為觀賞的菊花由我國傳至日本,被推崇為日本國徽的圖樣。
17世紀末葉荷蘭商人將我國菊花引入歐洲,18世紀傳入法國,19世紀中期引入北美。
此後我國菊花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