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復雜。什麽是國學?我們有必要傳承國學嗎?什麽叫漢字簡化?漢字簡化真地有助於普及文化?諸如此類,眾口很難壹詞;而且盤根錯節,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復雜的問題簡單說。我們先談個最簡單的。什麽是?人?呢?大家都會講:壹撇壹捺叫?人?。那什麽是?入?呢?撇短捺出頭叫?入?,能這樣講的已不太多了。這就是現代語文教育能給我們的答案。
如果讓我們的曾祖父輩回答,答案可能就不是這樣。如果是秀才或讀了私塾,可能就會本於《說文解字》,答曰:人者,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象臂脛之形;入者,進門也。
我們現在很多成年人,?人?與?入?者寫得幾乎沒啥區別,這在過去傳統教育下並不是問題。什麽是國學?什麽是文化?這就是國學,這就是文化,而且是最基本的,叫?小學?。最常見的兩個字,就體現出了中華以人為本的傳統。這可不簡單,西方管理學之父美國泰羅,當時還在把工人當機器呢。而中國人從古講究權變,諸子百家各有其完整的理論。而西方權變理論才提出多少年呢?
再來談簡化字。繁、簡向來並行,秦統六國通行小篆,但基層官吏很少使用,事實上沒有推廣成功,新興隸書占據主體地位。但隸書只是書寫規則的改進,不必像篆書那樣做圓弧狀處理。所以漢初文化人都認識戰國文字,但到了東漢就不行了,因為只會寫隸書了。所以司馬遷能編寫《史記》,劉向編校的《戰國策》還有很多錯字、語句難訓之處。所以那時候許慎作了《說文解字》,以溝通漢隸與先秦籀文包括金文、石文的聯系。
我們現在就更可憐了。很多人讀不了繁體豎排的書籍,更別提認識什麽隸書、小篆、大篆、金文、甲骨文,理解其文化內容了。現在的簡化字,都要靠死記硬背才能掌握;而繁體字看似復雜,實則由字部組成,音、意、形壹看即懂,所以古籍基本能讀。而且精於此道者,長於訓詁,壹讀就知道某古書中有誤字。香港、臺灣、海外同胞書寫繁體字,也未見有不便之處,這就是個習慣問題。現在的很多簡化字,在繁體字時代就是錯字、俗字、不規範字的代名詞,文字精義盡失,太多是刻字坊粗鄙工人粗制濫造的?發明?。為什麽第二批簡化字會被廢除,淪為錯別字呢?就是為簡化而簡化,實則毀文亂國,激起了有良知學者們的***憤!
誰能從?國?字看出意義?從?國?字中我們就知道:有口,邦也;有人,有田,為家;執戈以守之。不要把新中國掃盲成功歸結於簡化字的推行。那是大量掃盲班、識字班、夜校以及中小學教育普及***同努力的結果。需要指出的是,那時掃盲用的還是繁體字。簡化字的推行,造成了中國文化的大斷層,過大於功,這裏不接受討論。那些極力反對古文的人,壹切蓋棺論定之詞都屬言之過早。
好在中國屢朝屢代從不廢除古字,文脈自古相續,從未斷絕。從古到今,太多精英壹直重視文化傳承、古籍研究整理、古文字考古等工作,是他們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根和精神家園,請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