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勵誌故事3篇
司馬遷史記勵誌故事1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嶽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助家裏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壹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閱讀古代的史書。他壹邊讀壹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由於他格外的勤奮和絕頂的聰穎,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後來,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從小立誌做壹名歷史學家。
壹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著壹本書說:“孩子,近幾個月,妳壹直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妳。現在趁飯還不熟,我教妳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妳檢查壹下,看我讀得對不對?”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壹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說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麽會背誦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著羊群在前面走,父親在後邊偷偷地跟著。羊群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壹片窪地。窪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群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後,他就從懷中掏出壹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回蕩。看著這壹切,父親
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遊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為他日後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後,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在全國巡遊,又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還了解到統治集團的許多內幕。他還如饑似渴地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收集了各種重要的史料。就在他寫《史記》的時候,為李陵說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
司馬遷出獄後繼續寫作,經過前後10年艱苦的努力,終於寫成了《史記》。這部巨著,對後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司馬遷史記勵誌故事220歲的年紀,今天的年輕人大多還在學業的門徑處徘徊,閑暇時打打電腦遊戲,盡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漫遊。而遙想當年,生於史官世家的司馬遷,從10歲學習古文開始,就已身負書寫歷史的責任。20歲時,他邁出了自己名山事業的第壹步。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不無自豪地談及年輕時的這次壯舉:“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司馬遷的這次漫遊,首先是通過“上會稽”和“窺九疑”向虞舜、夏禹表示敬意。按照古籍的記載,會稽和九疑,分別是舜、禹墓葬的所在。司馬遷的文化訪古之舉,來源於他對《尚書》和《春秋》等古史的熟習。身居史官世家,司馬遷能夠看到當時壹般人無法看到的典籍。據今人統計,《史記》中司馬遷利用或見過的典籍,包括漢朝的皇家檔案,有103種。這在當時,已是相當了不起的'數字。司馬遷是實實在在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的身體力行者。在52萬言的《史記》中,司馬遷此次壯遊的印記,不時出現在他對歷史感慨的筆端。
司馬遷為屈原作傳,特別提到自己曾南遊到長沙郡,看到屈原自沈之處,想到其悲劇人生,不禁為之落淚。也是在楚國的舊地,他見到了當年春申君所擁有的富麗宮室。他南登廬山,觀覽大禹曾疏導過的九江。在會稽,司馬遷詳細了解了越王勾踐的故事。此前,他已經在載籍中知道了吳越之地與中原的淵源關系。他此行的目的之壹,就是“網羅天下放失舊聞”,搜求古史傳說,以及被秦王朝焚滅了的古諸侯史記。
齊魯之地,學術發達,是重要的文化中心。司馬遷說自己看到孔子故裏的車服禮器,流連忘返,於是專門在那裏學習飲宴和射箭的禮儀。
司馬遷史記勵誌故事3司馬遷小的時候,是個愛靜不愛動的孩子,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著爸爸。白天,小朋友們都在外邊玩兒,司馬遷卻搬個小板凳坐到爸爸身邊,聽他讀書,看他寫字、畫畫。“爸爸的大筆可真神奇!”小司馬遷心裏想。晚上,吃過飯,司馬遷蹦著跳著撲到爸爸懷裏,“爸爸,今天講什麽故事呀?”
隨著司馬遷壹天壹天長大,他有了壹個問題,“為什麽爸爸知道那麽多的事情,會講那麽多的故事呢?”
原來爸爸都是從書上看到的,可司馬遷翻了翻,他壹點兒都看不懂,急得都要哭了。
從那天開始,司馬遷跟著爸爸學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