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飲證簡介

飲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痰飲 5 懸飲 6 支飲 7 溢飲 8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飲證的穴位 2 治療飲證的方劑 3 治療飲證的中成藥 4 飲證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飲證 1 拼音

yǐn zhèng

2 英文參考

fluid retention syndrom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飲證為病證名[1]。見《證治匯補》。又稱“水飲內停證”[2]。指體內過量水液不得輸化,停留或滲註於某壹部位而發生的病證[1]。以眩暈,胸脘痞悶,嘔吐清水、涎液,苔滑,脈弦滑等為常見癥[2]。又因水飲停聚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2]。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將其分為痰飲、懸飲、支飲和溢飲四類,合稱四飲。

4 痰飲

痰飲為病名[3]。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古稱淡(亦作淡)飲[3]。指體內水濕不化而生飲釀痰[3]。痰飲為飲證之壹[3]。因飲邪留於腸胃所致[3]。《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治宜溫陽化飲,方用苓桂術甘湯,金匱腎氣丸等[3]。本證壹名流飲[3]。

5 懸飲

懸飲為病名[4]。四飲之壹[4]。因飲邪停留於脅肋部所致[4]。《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飲後水流在脅下,咳睡引痛,謂之懸飲。”證見脅下脹滿,咳嗽或唾涎時兩脅引痛,甚則轉身及呼吸均牽引作痛,或兼幹嘔、短氣等[4]。治宜逐飲為主[4]。方用十棗湯、三花神佑丸等[4]。懸飲類似多種原因所致的胸腔積液[4]。

6 支飲

支飲為病名[5]。四飲之壹[5]。出《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因飲邪停留於胸膈之間,上迫於肺,肺失肅降所致[5]。主要癥狀為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能平臥,外形如腫,或兼見頭暈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堅等[5]。治宜溫肺化飲平喘為主[5]。方用小青龍湯、葶藶大棗瀉肺湯等[5]。

7 溢飲

溢飲為病名[6]。四飲之壹[6]。多因大渴暴飲過多,或水氣溢於肢體肌表所致[6]。《黃帝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溢飲者渴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癥見身體痛重,支節煩疼,或兼見喘咳胸悶等[6]。治宜溫肺化飲,發汗去邪[6]。方用大青龍湯、小青龍湯、桂苓神術湯等[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