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拿到《古琴》這本書從未想到過它的原著作者會是壹個外國人,作者林西莉為了壹份巧妙的“學琴的緣份”和壹群良師益友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促成了她寫成這本書,是她在北京古琴研究院遇到的教她學琴的老師王迪,以及其中給與她很多幫助的其他人,筆者回國家之時研究院還贈與了她壹張明代叫做“鶴鳴秋月”。兩譯者許崗(瑞典)和熊彪正是感動被這壹份熱忱而感動翻譯完此書。
《古琴》講述了和古琴有關的事兒
記得林西莉大致說過這樣的話,“古琴的傳承是比較傳統的‘手口相傳’,但是她卻為用這種看似固執的方法保留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而驚嘆,傳承和創新之間的關系很微妙”。學會了古琴和古文化的‘舊’才能發展出現代的‘新’,兩者有沖突但是有聯系,所以譯文的工作雖然辛苦,但也是傳承和創新的壹種。
古琴不是中國的魯特琴,它該有自己的本土名字,它該保留自己所蘊含的文化。“古琴的世界”對於筆者和譯者是另壹新奇的世界,對我們而言何嘗不是呢?拂開輕塵,了解古琴和其背後的故事很重要,但是了解其收藏者和傳承人的故事也同樣重要。學琴和懂琴道不是故作高雅,而是了解和重溫壹段歷史文化。看《古琴》,走進“琴緣”和“人緣”的故事。
了解古琴繁復和用心的制作過程,會明白“尊重”二字恰如其分古琴上漆
筆者認為彈古琴是壹種齊長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傳統,但也曾為了彈古琴時所需要做的各種準備和必須要遵守的規矩而嫌麻煩,可是當知道“制作壹張古琴”所需的時間和汗水時,便知道了彈古琴時的鄭重其事是對它最大的尊重,彈古琴是壹件神聖的事情。
古琴的琴體構成有很多部分,古琴長120cm,壹頭寬20cm,另壹頭為15cm。
琴面,壹般選用桐木制作,因為其木質柔軟,***鳴箱上部有指板功能,有十三個圓點為記號,這就叫做“徽”。“壹徽”位最右,中為“七徽”,七徽為最大,兩側逐壹減小。琴底采用梓樹制作,梓樹的穩固性很出色。琴面和琴底的制作采用的木材越幹燥越好,廟宇老屋和敗棺的桐木和梓木最佳,高山陰坡生長的樹木因為最佳木材。
古琴必須上漆作為保護,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形成斷紋。古琴上覆蓋著壹層類似水泥的材料叫做“胎”,有3到5毫米厚,塗上凝固變硬,在胎上“上漆”都是學問。“漆”對水有超強的防護力,還能防樹蟲及其它害蟲的蛀蝕。生漆經過濾燒煮後,壹般再與瓦灰或鹿角灰混合。刷漆壹層極薄,二層厚,三、四層盡量薄,這樣才會光滑。打磨時手上蘸芝麻油最佳,相當於做了壹層保護。
上漆多次會呈現出美妙的琴面,經常擦琴和撫琴就是保護“漆”。因為漆胎成分不同,在年代的變化中琴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斷紋”。成紋需要上百或上千年,“梅花斷”和“冰紋斷”都是極品。平日裏將琴豎放,夏日將琴放平,就是對琴的“修養生息”。
琴的七弦,自外向裏,外為壹弦內七弦,七根弦依次為1.5mm、1.35mm、1.2mm等,1.5mm的琴弦可由108根絲線組成,依次遞減,這樣的制作工藝令人難以置信。絲線就是用蠶絲做成的琴弦,可粗可細基本上根據需要而定。但是用柘樹養蠶就比桑樹葉更好,樹木還不可生長在鹽堿地,生長在四川的木柘樹最好。弦做成了還要“煮弦”、“擦弦”、“調弦”和“繃弦”,這壹個步驟很費時間和心思。
琴底銘文也很講究,是對琴及其命運的祝福,壹般註明琴匠或修琴人的姓名和制作年代,但是只能寫在琴底,先寫文字再鐫刻,為了不破壞琴需要很高的技藝。
給琴命名也學問,因為大多數人都在參考《雅琴名錄》,所以琴會出現重名。取名或根據琴的音色或者將其象征某個季節和自然的變換或者動物的聲音。壹張名為“無名”和“綠綺”(司馬相如用來彈奏《鳳求凰》)而得名,壹個好的名字讓壹把琴得以流傳於世。
和琴有關的故事,都別樣精彩竹林七賢彈古琴
古琴最開始出現並不是作為樂器,而很可能是巫師直接向上蒼求助的工具,她們用古琴在那些宗教儀式中傳達神的旨意,所以最初出現的古琴外形粗糙且不能彈奏出美妙的樂曲。
關於古琴的創作者有三種說法。其壹,就是遠古時代“三皇五帝”中“五帝”之壹的伏羲,在蔡邕編寫的琴曲集《秦操》中特別強調了伏羲創造了古琴,他以“桐木為體,絲為弦”,以翻地虛偽和不道德,使人回歸真實。其二,是“三皇”之二的神農氏,他與古琴的聯系不甚清楚,但是有壹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古琴式樣帶來了此種猜測。其三,就是“五帝”之中的黃帝,他找到了音管,確定了十二音,規範了音樂在宗教祭祀中的作用。
古琴裏總會有“仙鶴”、“歐鷺”這樣的故事,彈古琴不只是操練壹門技藝,個故事壹種純凈精神的表達愛,排除了私欲和雜念同大自然和諧相處。
聶政的復仇和嵇康死前彈奏佳作都是和古琴名曲《廣陵散》有關的故事,嵇康所作的《琴賦》也成了古琴藝術的《聖經》;竹林七賢成就了“蕉葉式”古琴;諸葛亮彈古琴騙走兵臨城下的司馬懿,這個和古琴有關的《空城計》的故事壹直都還在茶樓上演。
公元前2世紀出土的長沙丞相利蒼及其夫人的墓穴中發現了的“七弦琴”已經同現代古琴完全壹樣。古琴的傳承繼承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佛教向善、道家無為而治融入大自然的夢想、儒家需要壹個安定有序的社會的理想。
古琴,創造了壹個桃源夢黛玉撫琴
古琴在文人雅士的娛樂和休閑活動中必不可少,公元4世紀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就同友人們在蘭亭曲水流觴、彈琴品酒,還留下了傳世名作《蘭亭集序》。宋徽宗是皇帝也是藝術家,他在汴梁修建了壹個不到五公裏的園林,他收藏了各種藝術品包括古琴,他又在宣和設立“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珍品。這個就是宋徽宗創造的桃源夢,後人很難再達到這種境界。
壹般大戶人家都會在書房中掛古琴,在《紅樓夢》中寶玉和賈政都會在書房掛置古琴,並不壹定要會彈奏,但是這就是文化的象征。在家中置放古琴的地方分為室內和室外,室外可以設置石桌、琴壇、琴亭;室內可以放置琴案,黛玉的書房裏就安放了這樣的物件;可以設置專門的琴房,地方放置兩個陶罐加強音響的效果。
在彈奏古琴之前必須要了解曲譜中所講述的故事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是琴的文化修養,這並不能盡快的提高需要反復練習的指法的技能,但是卻能讓人盡快進入到曲譜的藝術氛圍,對於理解和彈奏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不同的曲譜在不同的人手中呈現出不同的音律,這就是彈琴者本人對樂曲的理解。好的琴師不需要用眼睛就能奏出美妙的音樂,這就是真正理解了所奏的樂曲。
琴中自有大趣味,對琴有“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句子,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告訴了我們“知音”為何,用琴交友是文雅的事情,也是真摯的表達,琴聲即心聲,聽得懂的人就是知己。
玄妙的古琴,需要不被遺忘的守護作者和她的老師當年學琴的照片
古琴的發自靈魂的神聖感,不僅來自彈琴人的尊重,也來源它本身所具有的靈氣。古琴的各個部分的命名都和龍、鳳、雁相關。古琴的琴面,寬的壹側叫做“鳳額”,上面的橫木叫做嶽山,琴弦從此中的琴孔而上紮成“蜻蜓結”。窄的壹側為琴弦的發出處叫做“龍齦”,它旁邊兩次的鑲嵌物叫做“焦尾”。
琴底有兩個出音孔,長的那個叫做“龍池”,短或圓的那壹個叫做“鳳沼”,二者的結合也有“龍鳳呈祥”韻味。在靠近“鳳沼”處有兩個小圓柱被稱為“雁足”,這是用來支撐古琴的部分。
古琴的象征意義貫通於文化中,它最初的寫法不僅始於象形,而且是對生命的詮釋。古琴不僅僅是壹種樂器,它更是中華文化的壹種傳承。它雖然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境遇,正如現在並不被重視,可這是樂器的常態,民族樂不會被西洋樂所取代。
在蘇州怡園從過去到現在仍然是古琴愛好者的聚集地,“石聽琴室”還能聽到不同年齡和身份的人們在亭子內彈奏古琴,交流著琴譜和新的曲目。雖然古琴文化壹度受到沖擊,官方的不關註但不代表它會就此消沈,民間的熱忱讓它壹直煥發著生命力。
作者:十壹,歡迎關註:小說紅樓,帶妳壹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