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áo huáng lián
2 英文參考Szechwan adonis herb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毛黃連毛黃連為中藥名,出自《遼寧經濟植物誌》,為《東北藥用植物誌》記載的鮮黃連之別名[1]。
3.1 毛黃連的別名細辛幌子、常黃連、毛黃連、朝鮮黃連[2]
3.2 來源及產地
小檗科植物鮮黃連Jeffersonia dubia (Maxim.) Benth. et. Hook. f. 的根莖,分布東北地區[2]。
3.3 性味苦,寒[2]。
3.4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健胃止瀉[2]。
1.治發熱煩躁,口舌生瘡,扁桃體炎,吐血,衄血,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腸炎,痢疾。煎服:3~6g。[2]
2.治眼結膜炎。煎水洗眼。[2]
3.5 化學成分本品含小檗堿等生物堿[2]。尚含藥根堿、去氫二松柏醇及其糖苷,它們有抗炎作用[2]。
3.6 毛黃連的藥理作用粗提取物與小檗堿對多種革蘭陽性及陰性細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對結核菌療效差[3]。體外能抑制某些病毒、真菌、鉤端螺旋體、滴蟲、草履蟲等[3]。黃連復方較單方用時產生抗藥性的機會少;靜脈註射有降低血壓、增加冠脈流量、抗心律失常、縮小心肌梗死範圍等作用[3]。對腸胃道、支氣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3]。小檗堿有輕度利膽、降血清膽甾醇、消炎等作用;還報告有解熱、抗利尿、局部麻醉、鎮靜、鎮痛及輕度抗癌、抗放射等作用[3]。黃連煎劑和小檗堿還有降低血糖的作用[3]。對腦損傷亦有壹定保護作用[3]。口服後血濃度不易維持[3]。毒性很輕[3]。黃連生藥受熱愈高,則小檗堿含量降低愈多[3]。
4 《*辭典》·毛黃連 4.1 出處《陜西中草藥》
4.2 拼音名Máo Huánɡ Lián
4.3 毛黃連的別名毛連
4.4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蜀側金盞花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凈,陰幹。
4.5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粗短,暗褐色,生多數細根。莖直立,高25~40厘米,單壹,稀分枝十互生,常生於莖中部以上,有柄,葉片三角狀卵形,3全裂;裂片卵狀披針形,羽狀深裂或具缺刻。花單生枝頂,兩性,黃色,直徑3.5~4厘米;萼片5~8,花瓣狀,短於花瓣;花瓣5~16;雄蕊多數;心皮多數,分離,有胚珠1顆。聚合瘦果近球形。
4.6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林下或山脊巖石上。分布陜西、四川等地。
4.7 性味昧苦,性涼,有小毒。
4.8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健胃,鎮靜,強心。功用同黃連。治癰瘡腫毒,目赤腫痛,嘔吐瀉痢,心悸不眠,癲癇。
4.9 毛黃連的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研末撒。
4.10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