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闕》是壹部記錄明朝歷史的編年體史書。譚謙(1594 —165“國闕”
8年)。針對明代史籍被史官壟斷,失實在許多地方為忌諱,各種編年史膚淺粗糙的情況,譚謙多方查找資料,廣泛征求信息,竭盡全力搜集資料。寫於天啟元年(1621),六年後完成初稿。據說這本書“六稿,匯成百卷。”順治四年(1647),手稿全本被盜,憤而重寫。順治十年,應書院主編、編審朱之邀,帶著書稿進京,走訪前朝舊人、皇族、宦官、投降大臣,翻閱公案檔案,重新修訂《國闕》,編撰《國闕三十余年》壹書,並署名。
劣勢
但書中有些敘述過於簡略,有些事件前後重復,說法不壹。此外,封建正統歷史觀、儒家天命論、佛道思想等迷信思想也在書中得到強烈體現。因為書中有很多貶損滿語的言論,所以當時被禁。《國闕》手稿重100卷,譚謙死後只有手稿流傳至今。後在浙江海寧根據姜《艷粉草堂》手稿和《四明盧氏抱堂書稿》收藏,並對崇禎十卷進行校對和標點,共104卷,卷首共4卷,* * 108卷。1958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六冊。
把這篇文章編輯成書
天啟元年(1621),譚謙28歲,譚謙母親去世。他在家服喪,讀了很多明朝的歷史書。他覺得其中有許多錯誤和疏漏,於是許願要寫壹部真實可信、符合明朝史實的明史。在隨後的二十六年裏,他背著行李長年累月,走了幾百裏地。到處訪書借冊,饑梨棗,遍讀城內戶籍,廣泛搜索資料,終於用了五年時間完成初稿。後來又陸續修改,經過二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六易其稿,寫成了壹部百卷四百萬字的巨著。沒想到兩年後的8月,1647,手稿被小偷偷走,他滿懷悲痛和憤怒重寫。經過四年的努力,新的草稿終於完成了。1653年,59歲的他帶著第二稿遊歷北京。在北京的兩年半時間裏,他走訪了明朝遺老,收集了明朝遺老、遺風及相關史實,並對歷史遺跡進行了實地考察,進行了補充和修訂。該書完成後署名“江左遺民”,表達亡國之痛,才得以完成這部嘔心瀝血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