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對曾國藩書信的思考

對曾國藩書信的思考

讀完壹本書,妳壹定有很多東西可以分享。不能光看。寫壹篇評論。妳現在讀完之後的感受是不是很茫然?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曾國藩書信範文。歡迎閱讀收藏。

曾國藩家書點評1曾國藩作為孔子以來中國半完人的壹半,在中國三大傳統文人中幾乎做到了三個標準,實在難得。雖然說他半完美是貶義,但這是壹種肯定。曾國藩壹生嚴於律己,把家庭管理得很好,把軍隊管理得很好。可以稱之為修身自律。在曾國藩的書信中,這些方面都有非常詳細的論述。

在曾國藩的這封信中,我首先關註的是他的書信中涉及的大量關於太平天國收支的內容。曾國藩的書信詳細具體,是指導他在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如何治軍、如何安排的非常好的史料。比如曾國藩在鹹豐四年四月初四的信中詳細記錄了湘潭之戰,其副手塔齊布破太平軍。尤其難得的是,他並沒有承認自己的失敗,他親自率領的軍隊居然被敵人打敗了。結合曾國藩書信等史料中的描述,對這壹形象產生了更加充實和立體的影響。

曾國藩因兵敗而避開安慶、天京兩戰前線,但仍在書信中表現出對九弟被前敵困住的關心。曾國藩家書對我們了解太平天國歷史意義重大,要多讀。

另外,既然是家書,曾國藩也在家書中寫道,對子女的教育,對家人的相處,並不感到厭煩。他教導他的兒子和曾如何學習,並把他們培養成優秀的道教人才。此外,曾國藩的視野開闊,他還指導曾紀澤學習外語,並最終成為中國的第壹任大使。這些內容對我們學習知識,教育孩子,甚至做人,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讀完《曾國藩家書》,讀《曾國藩家書》,意味深長,字字句句都體現了文獨特的學識和道德修養。回想起當初決定結識文的時候,我只是無意中聽到他說“聰明的人都是努力的”,很有道理。當我再次去看他的家書時,我被深深地感動了。

據說文是清代的壹位偉大的理學家,但家書中的每壹句話都不是真理。在教導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包括給父親的信中,都不加掩飾、如實記錄了曾抑郁糾結的壹生,而這些抑郁糾結的事,大部分都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的,而文在書中的心路歷程,除了給人以正式戰勝抑郁糾結的力量之外,別無其他。在書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文的儒家思想,這是中國人修身養性、計劃生育的智慧。

從他對文修養智慧的感受開始,他的確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者的代表。他曾經給自己訂過壹個“每日教訓本”,寫給家人的信裏有很多反省的內容。他真的達到了“壹日三救我身”的目的,還跟師傅學了“靜”功夫,每天靜坐,但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文每天要讀十頁史書和經典。家書上寫著“讀書可以改變壹個人的氣質”。我仔細壹想,應該是說接受書中經典傳統文化的熏陶可以改變壹個人的氣質。更令人感動的是,文堅持每天讀經典,直到去世。大家都說簡單的事情不容易重復,確實如此。文在給四弟的信中也說“學無止境,持之以恒為主”,我心裏非常佩服。這個“恒”字不也是中國文化的內涵嗎?

我突然想起壹件事。那天去舅舅舅媽家,才發現舅舅最喜歡的國學經典《曾國藩家書》《菜根譚》《大學》都被束之高閣了。我很疑惑,問了叔叔,叔叔回答說:“我工作忙,表哥不愛看。”我看了看表哥桌上高高的教輔書和筆記本電腦。國學經典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在這些經典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文化不同於現代快餐閱讀文化,也不同於外國文化。經典不被年輕壹代接受,經典在行色匆匆的人們背後逐漸被遺忘,這反映了壹個信號,中國傳統文化正面臨邊緣化的尷尬局面。我看了曾國藩的信,信中寫道,曾先生為了修身養性,鼓勵弟弟多讀經典。我覺得確實是這樣,我很佩服曾老師這種即使有事也要天天寫,不間斷讀史的做法。這真的是壹個他自己傳承中國文化的例子。

下面我就談談我對文書中祁家智慧的感受。家書上曾經寫道,“現在的人對學習的看法是錯誤的,從來不問大學的問題,就是家庭和日常使用之間的問題。”文的家族壹直秉持“和”字。當文得到1200兩銀子後,他給父親的信中建議將620兩留給家人還債,420兩給家人改善生活。他在收到兩個弟弟的信後,仍然堅持給家裏親戚220兩,後來還寫了“和順吉祥”來教育弟弟。這壹切都體現了文主家時的“和”的整體觀念。我想這也是曾家幾代都沒有出壹個紈絝子弟的原因之壹吧。雖然家風嚴謹,但文鞏崢也“養壹群春”,這是文正其家的另壹個“趣”字。文雖然嚴格教育子女,但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也不忘讓他們體會生活的樂趣。在家庭教育中,鄭文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而我們今天的壹些家長可能更關心孩子的學業和事業進步,這是不夠公平的。這種“和”與“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

以上只是我挖掘曾國藩書信的壹小部分。我不僅感嘆文的偉大,也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這本書在我人生閱歷的不斷豐富中壹定值得反復閱讀,相信會有更多的感悟。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每壹個華夏子孫來說,同樣重要和迫切,必須從現在做起。

曾國藩家書點評3曾國藩,湖南湘鄉人,生於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卒於同治十壹年(1872)。謚號,又名曾,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壹。

儒家講“三立”,“德”在前,“立功”在後,“立身”。曾國藩歷來勤於修身養性,老而不懈,特別註重教育子女。他認為,家族的興旺不在於積銀買地,而在於生出賢惠的子女。他總是在政治事務艱巨、軍事事務緊張的時候,寫1600多封近百萬字的信。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人際交往、家庭教育等各個方面。讀《曾國藩家書》,不僅讓我學到了很多家庭教育的知識,也增長了我管理家庭、學習、修身、立誌、從政的知識。

家務用品

儒家認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並由此衍生出“義氣”和“友情”。深受理學影響的曾國藩將此列為修身養性的準則,同時將其視為家庭團結昌盛的凝聚力。在他看來,富貴的官家是不能長久的,優越的家庭條件是子孫滋生傲慢的溫床。只有簡單、勤勞、孝順、友善的家庭才會興旺發達,才會有美好的未來。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在任何壹個家庭,勤懇恭敬兩個字,幾分鐘就能保持,沒有不如意。沒有點,就沒有不敗。和諧能保持壹點點,沒有失望,也沒有不敗之人。”教導弟弟要愛長輩,尊重長輩,在同齡人中和睦相處,在晚輩面前以身作則,每個人都要恪守和為貴、勤儉持家、尊重長輩的話語,樹立良好的家風。孩子和侄子除了讀書還被要求在室內和田間勞動,並認為這是壹件極好的事情。兄弟如手足,必有* * *之患,抵禦外侮。所以壹定要團結和睦,互相保護,互相扶持,與* * * *榮辱與共。“壹個兄弟擔心他兄弟的壞名聲,壹個兄弟對他的好名聲很快。哥哥不能讓哥哥知道自己叫哥哥的罪,哥哥也不能讓哥哥知道自己叫哥哥的罪。”

時代變了。今天的人不必拘泥於君臣父之類的原則,而應該還“孝”本來面目,賦予它全新的意義。壹個孝順父母的人,往往是壹個有宇宙胸懷,追求善與敬的事業,熱愛兄弟的人。很難想象他不是壹個坦率、真誠、合作的人。

學術文章

明清以來,科舉取士制度日益腐敗,壓抑人才,浪費青春,危害極大。曾國藩參加科舉壹帆風順,但他清醒地認識到“是壹生之誤。”他對弟弟們的期望,不是科目頭銜的存在,而是孝順,文章不朽,需要真才實學,科舉不留名。這些真知灼見,體現了他辦大事、辦深遠、務實的思想作風。

他在信中還向弟弟們講述了學術研究中的修身之道,妙語連珠,如“師友相持,連懦夫也有誌氣”,“學如烹肉”,“勤如掘井”,“名師之利,不傷朋友”,都非常中肯深刻。

修身篇

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出發點,這也是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所說的“天下之人,必先有誌氣,其次有學問,第三有恒心”的依據。如果妳有野心,妳就永遠不會骯臟。有知識就知道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不敢用壹個知識就知道的足夠多,比如河伯看海,青蛙看天。如果有恒心,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這三者缺壹不可。“這些就是‘修身養性’的原則和方法。他認為人首先要有誌氣,其次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這樣才能口若懸河,充滿活力,並列出自己的修養課程,每天糾正自己的錯誤,增長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他不僅自己做到了,還希望弟弟們也能效仿。

滿盤皆輸,謙虛有利,謙虛使人進步,傲慢使人落後,這壹直是人之常情。凡是驕傲的人,總是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做比較,所以沾沾自喜,不求上進。或者覺得自己無能,滿腹牢騷。這些都是影響進步的因素。曾國藩的這封信,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教訓,諄諄告誡弟弟們切忌驕傲自滿,對後人也將有深刻的教訓。

確定的文章

渴望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壹。任何成功的人都是有毅力的人;任何平庸的人,都是沒有野心或者野心短暫的人。要在事業上取得卓越的成就,我們必須樹立遠大的誌向,同時還要有堅強的品格。由於處理軍務,曾國藩不得不與強大的太平軍打交道,受到地方勢力的排斥和打擊,受到朝廷的不信任。但他能夠從大局出發,“忍辱負重,屈心抑誌”,用“忍”字應對險惡的環境,取得了與太平軍戰爭的最後勝利,創造了中國近代史上的奇跡。

政治文章

自古以來官場險惡,君子如虎,當官的大多都是貪贓枉法,很少能找到壹個不好清正廉明的。而曾國藩卻敢於糾正新君登基時的時代弊端,直言進諫,拋開個人得失,不顧個人利益,不顧國家和家庭,不在乎壹切升遷的念頭。他的精神確實值得稱贊。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應該繼續閱讀曾國藩家書,了解榮明的恥辱,懲惡揚善,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創造良好的政治、思想和經濟環境,建設壹個富民強民的和諧社會主義新中國!

看了曾國藩的信,我們生活在壹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吃的,不缺技術,不缺神。每個智人都是自己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向對人的崇拜。但我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少了點什麽。

看了曾國藩的信,我找到了答案:我們缺乏時代興風作浪的勇氣,但我們缺乏優秀文化傳統的堅守。

曾國藩寫給父母和後輩的書信,無不顯示出他對家族的深厚感情,秉承祖先的教誨,溫厚老實的家風和切實有效的家訓,使他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站穩了腳跟。他對家庭的執著和責任促使他思考如何使家庭繁榮和延續,並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審視自己,使他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倔強性格,又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

曾國藩教育子孫。"學者應該首先是雄心勃勃,其次是知識淵博,第三是堅持不懈."這是對當時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新詮釋。他告誡子孫要胸懷大誌,有報國的強烈誌向;知識淵博,放眼世界,廣泛學習;要有恒心,不要浮躁,不要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維潮流抹殺。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士子精神的堅持,也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可以說,這是壹種順應時代變遷的文化自信,也是壹種不妄自菲薄、不驕不躁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顧曾國藩的時代,那是壹個痛苦與希望如分娩般並存的時代;凝視我們自己的時代,不也是壹個超越與危機並存的時代嗎?應該如何看待歷史,如何才能不被時代所困,“從自身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壹個值得每壹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認為那就是堅持優秀的文化傳統,以創新不迂腐的態度去堅守和繼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這樣才能達到妳最終的目的。

尤瓦爾·胡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擺脫過去,想象另壹種命運。”這種說法說明人類渴望超越過去,但也許當我們回望歷史時,需要沈澱壹些如黃金般珍貴的東西,以宏大的歷史觀活著,才能不被淹沒或埋沒在新時代的洪流中。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秉承優秀文化傳統,才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家。

《曾國藩家書》範文點評5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壹位傳奇式的人物,後人對他推崇備至,如“晚清中興四傑之壹”、“古今第壹完人”等。他的作品沒有流傳到後世,但很有分量,人們讀了可以受益匪淺。我們可以從《曾國藩家書》中學到壹點。

叫“家書”,其實不是。作品采用書信體形式,文字通俗易懂,內容雋永。細讀下來,覺得它就像食物,可以維持精神生活的延續;像醫院壹樣,可以治愈心靈的創傷;也像超市壹樣,豐富的東西任妳支配。

第壹,關於讀書和修養。

曾國藩認為讀書人讀書首先要有誌氣。有誌之士,不甘於低人壹等;第二是要有見識。有知識就有無窮的知識,不敢自足,如河伯觀海,井蛙窺天。“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恒心,有恒心,沒有什麽是不可能的。

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壹次看壹本書。壹本書沒看完,其他書壹定不要看。這都是因為外界。此外,秀才還註重養氣,即心平氣和,與人無話不說,氣庫坦蕩。註意養生,也就是節欲、勞動、飲食。過多的欲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度的勞累則會讓人身心疲憊,無可救藥。第三,小心。學者要時刻註意自己說的話。所謂“禍從口出”。

第二,關於名氣。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士人的功名是壹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史可以說是文人“成者為王,敗者為敵”的終極評價,但曾國藩對這個評價標準也有自己的看法。從家人的來信中得知他的第四和第六個兄弟沒有通過考試,他很失望。他認為壹個家族的名字是上輩子註定的,根本不能強求。讀書人有兩個目的:壹是加強道德修養,講真誠、正直、修身、齊家,不辱祖宗;二是通過讀書、成名成就壹番事業,從而延長自己的壽命。而延續生命最大的事情就是養活自己。農民、工匠、商人、勞動者養活自己,學者努力工作養活自己,都是壹樣的。秀才若考中,在朝領俸祿。如果失敗了,他要麽去農村教書,要麽去給食客當服務員,要麽去當窗簾裏的客人。這些都需要計算他自己的技能才能吃好。

退壹步說,就算妳上了榜,在朝中做官,也要算算自己的才能和德行,免得以後吃素。但是,這壹切是不是贏,完全取決於天意,精通與否取決於妳自己。而不精通實業,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民種田壹樣。即使有荒年,也會有豐年,就像商家的商品積壓滯銷,也壹定會賣得好。那麽壹個學者,如果他擅長他的工作,最終會獲得名聲。就算他不行,也壹定有別的辦法養活自己。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下,他的兒子曾紀澤不僅精通中國的詩歌、書法和繪畫,而且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和語言學也有濃厚的興趣。他有許多學術專著,自學了許多語言,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年長的曾參加科舉考試時,政治腐敗和科舉作弊的現象十分普遍。曾國藩只是封了侯爵。他擔心他的兒子會誤入歧途。考試前,他特意叮囑兒子“考前不要與各縣交往,要有自重意識”。在宣布之前,他再次告訴兒子要尊重自己。曾多次落榜,後來靠自學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壹本數學專著代代相傳。這兩個兒子體現了曾國藩的名利思想,即“名利皆依天意,惟精通則自行其是”,這就是大遠見。

第三,君子之憂。

古人曾說“壹個人有文化,其名可休”,意思是壹旦會讀書寫字,人生的煩惱和坎坷就開始了。曾國藩認為,人之憂包括君子之憂和普通人之憂,君子之心有能力包容壹切,包容壹切民族,自省,助君於外,然後讓父母不以自承為恥,才能無愧於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不如舜,不如周公憂。學業上不上進,就會擔心人民的頑固狡詐,就會擔心小人的立場和君子的距離。當然,這是君子之憂,慈悲之情。在曾國藩看來,普通百姓擔心的是自己日常瑣碎的溫飽、世俗榮辱、名利得失。仔細想想,這是真的。人的壹生只有壹日三餐,人生只有七尺。“就算有壹千年的鐵門檻,最終也是壹堆土包子。”何必擔心小名聲,小利潤呢?

第四,知識豐富。

萬物有起有落,自有定數。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中,有壹件事:曾國藩給家人送去1200兩銀子,並說明600兩用於還債,400兩作為饋贈親友之用。曾家並不富裕。作為家裏的長子,曾國藩自己也經常借錢生活,但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為什麽還要擠出錢來幫助親戚呢?究其原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家裏太富裕了,不得不格外小心,以為自己就是保泰之道。

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下了“十年七遷”的紀錄。這樣的奇跡與他的政治才華有關,但另壹方面,也與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身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但他熟悉官場的危險,官場的經歷讓他步步小心。為了自己的仕途經濟,他不僅嚴於律己,也嚴於律己,生怕自己的官職改變了家人的經濟狀況,養成他們的壞習慣。所以他要在自己困難的情況下贍養親戚,還債要格外小心。“如果舊債清了,那麽,如果債不清,這將是壹件好事,也將是壹個快樂的方法。”窮得忘乎所以不好。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書信中還有很多看點,如關於家庭和睦、關於交友、關於治軍等。讀壹封家書,讀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壹封家書,看壹個家族的興衰,讀壹封家書,如果妳心平氣和,又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