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哪壹部最好看?

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哪壹部最好看?

《地理中國:百年地理大發現》每集知識點:

1、鳥之謎

鳥類的特征不在於翅膀和飛翔,而是羽毛,自然界中只有鳥類有羽毛;當時沒有鳥類的過渡性化石,鳥類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

1861年(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的第三年),德國生物學家馮·邁耶在德國索倫霍芬小鎮發現距今1.45億年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化石。

他提出假說,始祖鳥長著翅膀,而且還有羽毛,但是翅膀末端有發達的爪子,長著長長的尾椎骨以及整齊的牙齒,都呈現出爬行動物的特征,證明這是壹只具有爬行動物特征的過渡性的鳥。

1868年,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提出鳥類恐龍起源假說,他分析出始祖鳥後腿與獸腳類恐龍後腿有35處相同特征,但是其他科學家認為這是趨同進化的結果。

2、風吟大漠

地球上約有1/5的陸地是沙漠;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從新疆喀什向東進入塔克拉瑪幹沙漠,尋找喀拉墩,樓蘭、米蘭、且末、尼雅、丹丹烏裏克,喀拉墩,公元七世紀之後就沒有了。

壹五計劃修建包蘭鐵路,中間穿過騰格裏沙漠,在沙坡頭治理流沙,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寫《向沙漠進軍》。

1959年,29歲的朱振達被竺可楨委以重任帶領中國第壹支沙漠考察隊隊長。

中國西北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塔克拉瑪幹沙漠(世界第壹大流動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柴達木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幹旱地區的稱為沙漠,半幹旱地區的稱為沙地;以賀蘭山為界,賀蘭山以西的沙漠面積廣闊,但形成已有已有百萬年的歷史,是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細潤的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原因;而賀蘭山東部,數百年時間內大片草原變成沙地。

蘇聯專家傳來了草方格沙障,中國改良從5米見方改為1米見方,麥草長度20厘米;草方格內沙子表面出現壹層薄薄的殼狀物,麥草腐爛,藍藻結皮的生物土壤結皮,以後會發展成為更加穩定的蘚類結皮,地衣結皮。

3、問天冷暖

19世紀末,阿爾卑斯山上奧地利氣象學家漢恩,提出氣候穩定不變理論,在壹定的時間尺度內,氣候是壹種穩定不變的常態。

20世紀初,美國人霍普金斯用物候現象,提出了霍氏生物物候定律,北美溫帶區域,維度每向北移動1度,經度向東移動5度,或者海拔上升122米,春季和初夏的物候期將延遲4天,秋季相反。

北美是壹個比較標準的大陸,沒有高山峽谷的阻斷,適用霍氏生物物候定律,中國由於占1/4領土的青藏高原而有改變。

國學功底深厚的竺可楨研究中國古籍上記載的物候現象梳理歷史氣候演變規律,主要是《四庫全書》,匯集了從先秦到清代的歷代主要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負責《四庫全書》在戰爭時期的轉移。

亞洲象,5000年前在燕山(京津冀壹代)腳下,3000年前在秦嶺壹帶,1500年前在長江中下遊壹帶,500到1000年前在廣西廣東壹代,現今只在雲南邊境有。

4、黃土天書

1870年,寫就了《中國》這部巨著的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在黃土高原上遭遇到沙塵暴,提出“風成假說”。1950年前後,蘇聯學者帕夫林諾夫依據故鄉伏爾加河洪水泛濫的研究經驗,提出黃土高原的“水成假說”。

第壹個五年計劃,開發建設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劉東生來到黃土高原研究。黃土紅土交替,紅土成因:土壤中的CaCO3隨雨水溶解並在在紅土層下方沈積成鈣結核,俗稱料姜土,相對堅硬,而土壤中的Fe被氧化使得土壤逐漸變成紅色,形成紅土層。

紅土層下半部分由於鈣結核的沈積堅硬結實,成為能抗壓的重要的支架層,建造窯洞時被利用在窯洞的頂部,所以窯洞頂部大多都為紅土層。

黃土各處厚度相同,上下層顆粒大小沒有明顯區別,並沒有洪水沖擊淤積的厚度不壹,大塊顆粒在下層的特點,而且太行山上也有黃土存在,所以“水成假說”不對。

劉東生在黃土高原考察了東西走向4條,南北走向6條的10條大剖面,得出黃土顆粒大小區別,並根據黃土帶的方向推斷出風來的方向在西北方,提出了“新風成說”。

紅色土的形成需要充足的雨水,所以推斷紅色土和黃色土的交替可能是沈積層形成時氣候的濕潤程度不同;黃土層中的蝸牛殼是幹冷型的,紅土層中的蝸牛殼是溫暖型的。當時學術界普遍認同第四紀有四次大冰期的觀點,但是黃土層紅土層的交替卻有32層,因此第四紀有32次冷暖交替。

做出黃土高原的巖心的古地磁的磁化率分析,海洋科學家用深海鉆探技術提取海底沈積物的有孔蟲化石並進行氧同位素研究繪制出對應遠古地質時期氣候冷暖變化曲線,與黃土高原巖心古地磁曲線相符,推翻了經典的第四紀四次大冰期學說。

黃土高原、極地冰芯、深海沈積並列成為研究全球氣候變遷的三大支柱。劉東生2002年獲得國際環境科學的諾貝爾獎“泰勒獎”,迄今為止是唯壹壹個獲得此獎項的中國大陸人。

5、遠古奇花

在地球上迄今為止找不到從無花到有花,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過渡性物種。有花植物化石應該最早出現在熱帶,但是找不到更早的化石,只有壹億年的化石。孫革在黑龍江找到了1.25億年的被子植物化石,星學花序。與壹位美國學者在以色列找到的化石“以色列古花”相同。

1.25億年前中東和遠東都有相同的植物,植物的傳播需要時間,那麽壹定還有更早的被子植物。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克拉西洛夫在蒙古發現了比星學花序早幾百萬年的“古爾萬果”化石可能是被子植物。

古爾萬果的底層也產狼鰭魚,是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早的真骨魚類,肯定是比星學花序的底層早。遼西也產狼鰭魚,孫革去了遼西,1996年發現了1.3億年前的被子植物化石遼寧古果;而且在地層中發現了古爾萬果是裸子植物。

遼寧古果的莖枝太細,不足以支持沈重的上部分,猜測被子植物起源於水中。2000年在遼西發現了中華古果化石,被子植物,莖枝細弱,葉子細而深裂,根部不發達證明不用很深吸收水,證明了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起源於水中。

6、地心烈焰

世界上四大陸地斷裂帶:東非大裂谷,東亞大裂谷(安徽山東渤海黑龍江西伯利亞),萊茵河裂谷、盆地山嶺省。中國國內活火山很少,近百年只有昆侖山有壹次爆發。劉嘉麒師從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寫就了《中國火山》壹書。

1997年,劉嘉麒來到雷州半島的廣東湛江湖光巖,湖光巖是壹個瑪珥湖,瑪珥式火山噴發是指巖漿上湧的過程中,遇到地下水發生爆炸,巨大的水蒸氣噴出地表,使地面塌陷形成低平火山口,然後逐漸積水所形成的火山湖就是瑪珥湖。

湖光巖的瑪珥湖與德國西部艾菲爾高原的瑪珥湖並成為姊妹湖。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大陸斷裂帶,南起莫桑比克中部,在希雷河口分為東西兩支,壹路北上刺穿紅海,直到歐亞大陸,長度將近赤道六分之壹周長,擁有世界上四大火山帶之壹,東非裂谷火山帶。

世界上四大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火山帶);世界上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劉嘉麒認為東非大裂谷最終將走向平靜,不會繼續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