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的李如松大家就會想到他遠征朝鮮,狂掃日本侵略者的事跡,用三萬人擊敗了以豐臣秀吉為首的十五萬倭寇,令東瀛小國領略到了大明王朝的神武,其實在此之前李如松面對蒙古韃靼人的叛亂,更是體現出他對待異族入侵的鐵腕手段,看到這些只知燒殺搶掠的遊牧民族李如松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絕不心慈手軟直接就給滅族了,不給他們第二次機會。
寧夏自明朝剛建國的時候就是其北部邊疆的軍事重鎮,用以防禦蒙古族的入侵,在嘉靖年間蒙古的壹個部落首領哱拜,因與蒙古貴族發生了內鬥,不得以投降明朝尋求庇護,大明朝廷本著以夷治夷的方略,封哱拜為寧夏副總兵,命哱拜率領所有部眾在寧夏駐守防禦,這些草原民族哪裏懂得什麽感恩和忠心,投降大明只不過是為了保全性命,以躲避族人的追殺,在危險解除後立刻就對大明展現出他們的本性。 萬歷二十年哱拜唆使兒子哱承恩、義子哱雲糾集部眾發動叛亂,並聯合在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入侵大明,逼殺了當時的寧夏總兵張惟忠,占據了整個寧夏重鎮,揮兵東進連續攻陷明朝數座城池,使得整個陜西危在旦夕。大明朝廷迅速集結兵馬,封李如松為討伐大軍的總兵官,領兵前去平亂。率軍到達寧夏的李如松先是命麻貴率明軍壹部,擊敗了河套地區的蒙古部落,切斷了寧夏哱拜叛軍的外援,接著會同各路明軍將寧夏城團團圍住,隨後李如松命明軍掘開黃河大堤,引水灌淹寧夏城,在城墻被水沖塌之後發起總攻收復了這個邊關重鎮。 哱拜見大勢已去率全族和剩余部眾再次投降,李如松接受了他們的投降,但是哱拜這些韃靼人毫無忠心、反復無常,留下來始終是個隱患,李如松不想給這些草原異族人第二次反叛的機會,下令斬草除根將哱拜全族盡數屠殺以絕後患。 大明朝剛剛建立,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麽要下令屠殺蒙古人?大明朝剛剛建立,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麽要下令屠殺蒙古人?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處,明為報復,實為樹威正名。
在元末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中,湧現了很多梟雄,得手後割據火並,難成大氣候。
朱元璋具有鴻鵠之誌,又深諳隱晦韜略。他蟄伏於木偶小明王麾下,“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讓陳友瓊、張士誠之流樹大招風,引來元軍鎮壓,雙方廝殺消耗,朱元璋坐收漁人之利,滅了陳、張。
接下來,該為當皇帝造勢正名了,朱元璋在南京以吳王身份發布《奉天討元北伐檄文》,以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華夷之辨,歷數蒙古人奴役 *** 的殘暴罪行,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為自己是“天命”中華正統正名,十分凝聚人心;消滅蒙古人又迎合了普通 *** 的復仇心理;於是,大規模殺戮蒙古人的行動應運而生,在蒙古人南下集中居住的地區,為肅清元蒙97年統治影響,連疑是蒙古人也通通殺之。
後來,剿滅元蒙成為朱明王朝的國策之壹,朱棣畢生北伐剿殺殘存的北元,並在親征中病死在蒙古草原上。直到出了誌大才疏的明英宗朱祁鎮,剿蒙遭到“土木堡之變”重挫,才劃上休止號。
朱棣五征到底殺了幾個蒙古人,丘福好像敗了了10萬。明朝永樂五次北征蒙古分別是:永樂八年征韃靼,永樂十二年征瓦剌,永樂二十年征韃靼,永樂二十壹年征韃靼,永樂二十二年征韃靼。這五次北征具體殺人數不清楚。前兩次效果顯著,中間兩次雖勝但是效果不彰。最後壹次沒找到敵人。
第壹次:明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成祖調集50萬大軍。五月八日,明軍行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成祖將之更名為“飲馬河”)流域,詢得韃靼可汗本雅失裏率軍向西逃往瓦剌部,丞相阿魯臺則向東逃。成祖親率將士向西追擊本雅失裏,五月十三日,明軍在斡難河(位於今蒙俄邊境)大敗本雅失裏。成祖打敗本雅失裏後,揮師向東攻擊阿魯臺,雙方在今蒙俄邊境之斡難河東北方向交戰,明軍殺敵無數,阿魯臺墜馬逃遁。此時天氣炎熱,缺水,且糧草不濟,成祖下令班師。 第二次: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明軍從北京出發,六月初三,明軍在三峽口(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擊敗了瓦剌部的壹股遊兵,殺敵數十騎;初七日,明軍行至勿蘭忽失溫(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瓦剌軍3萬之眾,依托山勢,分三路阻抗,成祖派騎兵沖擊,引誘敵兵離開山勢,遂命柳升發炮轟擊,自己亦親率鐵騎殺入敵陣,瓦剌軍敗退,成祖乘勢追擊,兵分幾路夾擊瓦剌軍的所撲,殺敵數千,瓦剌軍紛紛敗逃。此役,瓦剌受到重創,此後多年不敢犯邊,同時,明軍也傷亡慘重。 第三次:永樂二十年(1422年)三月,成祖率軍從北京出發,出擊韃靼。其主力部隊至宣府(今河北宣化)東南的雞鳴山時,韃靼首領阿魯臺得知明軍來襲,乘夜逃離興和,避而不戰。七月,明軍到達煞胡原,俘獲韃靼的部屬,得知阿魯臺已逃走,成祖下令停止追擊。明軍在回師途中,擊敗兀良哈部,九月,回師北京。 第四次:永樂二十壹年(1423年),韃靼首領阿魯臺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成祖聞悉後決定再次親征。明軍八月初出征,九月上旬,明軍到達沙城(今河北張北以北)時,阿魯臺的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並得知阿魯臺被瓦剌打敗,其部已潰散,明軍暫時駐紮不前;十月,明軍繼續北上,在黃河以北擊敗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部眾來降明,成祖隨即封也先土幹為忠勇王,十壹月,明軍班師回京。 第五次: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至七月,明軍對蒙古韃靼部的作戰。六月十七日,進至答蘭納木兒河,周圍300余裏不見阿魯臺部蹤影,遂下令班師。七月十八日,成祖在回京途中病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北)。至此蒙古勢力暫時削弱,明朝也已精疲力竭,無力再作大規模遠征。 明朝,皇帝殺了多少蒙古人明初期無論是朱元璋本人還是燕王朱棣,都堅持大規模的“殺 *** ”政策,但是,他們對屠殺對象的劃分是非常苛刻的:1.蒙古人,這是必殺無疑的。2.黃淮流域蒙古人相對集中地區的所有人,為什麽是所有人呢,因為蒙古對 *** 搞了壹個長達80年的初夜權,壹些 *** 狠心摔死了頭胎,也有壹些保留了下來,為了確保民族純化,不得不把疑似蒙古人也殺光,於是當時的晉南、魯中、魯北、冀南成了無人區,後來從山西中部和膠東半島遷來大量“純種” *** 。3.塞北地區是無人政策,即不由分說全部殺死,象集寧這樣的城市,10萬人被殺的壹個不留。
在北驅蒙古的過程中,屠殺不下千萬,其中真正的蒙古人大約壹半。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又把蒙古人斬盡殺絕,某種意義上是不是促成了滿人的崛起?畢竟蒙古帝國曾是不可壹世樓主的前提本身就有錯誤,朱元璋把元朝推翻了不假,但是沒有也不可能把蒙古人趕盡殺絕,不然現在哪裏還有蒙古人民***和國。滿人的崛起是在元朝滅亡二百多年之後,不能說明是蒙古人的衰敗才使得滿族人崛起。任何壹個遊牧民族都有機會成為最強的民族,比方說冒頓單於時的匈奴,完顏阿骨打時的女真,都是從壹個弱小的民族壯大起來的
朱元璋殺了多少蒙古人歷史已被掩蓋,無從知曉。
蒙古人殘害 *** 無數那後來朱元璋是如何報復蒙古人的?朱元璋並沒有報復蒙古人。對於境內的壹般蒙古人,太祖皇帝明確表示: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1367年《諭中原檄》)這說明 ,明朝是願意將蒙古人視為臣民的。
當然,明朝對蒙古人並不是毫無歧視的。《大明律》中規定,蒙古人必須與“中國人”通婚,不得本族內通婚。這當然是壹種族群歧視性的法令。不過,這壹條在明代的實際執行 情況是很值得懷疑的。對於儒化的蒙古士人,太祖表示“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即吾赤子。有才能者,壹體擢用”。
蒙古士人答祿與權,是元朝的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在明朝獲得舉薦,擔任秦府紀善,負責輔導太祖的次子秦王。可見太祖雖然有壹定的民族情緒,但是敢於任用肯出仕明朝的蒙古人才的。
綜言之,太祖皇帝沒有對蒙古人這壹群體實施過什麽報復政策。他對蒙古人是加以區別對待的,但政策的出發點,是把蒙古人和 *** 壹樣,變為順服的明朝臣民。
擴展資料朱元璋《諭中原檄》最後,為了緩和蒙古、色目人的反抗心理,聲明只要他們知禮義,加入中國文化系統,也就承認是中國公民,和中國人民壹樣看待。
前壹年討張士誠的檄文,只是消極地踢開紅軍,空洞地罵元 *** 。到這時候,才鮮明地具體地積極的提出民族革命的口號,和保持傳統文化的政綱。這是元璋幕府裏儒生群的再壹次勝利,也是朱元璋的再次轉變。
這壹宣傳文告的作用,使北方儒生士大夫放心了,因為已經不再是被毀滅的對象了。北方的農民也明白了,吳軍之來,是為了恢復秩序,安定生活。官吏們不害怕了,只要投降就可保全。蒙古、色目人也不像以前那樣死命作戰了,因為檄文說只要願為臣民,就可得到保護。
除了蒙古皇帝和貴族,全被宣傳感動了。投降的,放下武器的,以至倒過槍尖來殺 *** 的,壹天天加多,北伐軍因之得以順利進軍,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復已經淪陷了四百三十年的土地,平定西北,統壹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