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簡介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定義 4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的癥狀 5 證候分析 6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1.1 治法 6.1.2 方藥 6.2 外治法 7 黃耳傷寒患者的護理 8 黃耳傷寒的預防 9 膿耳患者日常保健 10 關於黃耳傷寒 11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 1 拼音

huáng ěr shāng hán ·rè rù yíng xuè zhèng

2 英文參考

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coldattack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heat entering nutrientblood)是指熱入營血,以耳內流膿臭穢,突然膿液減少,耳痛劇烈,頭痛如劈,項強,嘔吐,憎寒壯熱,心煩躁擾,但神誌尚清,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等為常見癥的黃耳傷寒證候[1]。

4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的癥狀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患者耳內流膿日久,或流膿臭穢黑腐,突然膿液減少,耳痛劇烈,出現憎寒壯熱,頭痛如劈,頸項強硬,嘔吐,心煩躁擾,但神誌尚清,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2][1]。

5 證候分析

熱毒內侵,膿汁內流,故耳流膿突然減少,熱毒熾盛,邪正相搏,則憎寒壯熱;邪熱內困,上逆,故頭痛如劈,頸項強;熱在營血,故心煩躁擾,嘔吐;舌質紅絳,脈細數無苔,為熱傷營陰[2]。

6 黃耳傷寒·熱入營血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1.1 治法

清營涼血、泄熱解毒[2]。

6.1.2 方藥

可用清營湯[備註]清營湯(《溫病條辨》):犀角、生地黃、玄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金銀花、連翹加減治療:方中犀角、黃連清心營之熱邪,生地、玄參、麥冬、丹參涼血解毒,滋營養陰,金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2]。

或用清瘟敗毒散[備註]清瘟敗毒散(《疫疹壹得》):生石膏、生地黃、犀角、黃連、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甘草、牡丹皮、淡竹葉加減治療,取其大清氣血之熱而解毒祛邪[2]。

6.2 外治法

1)清除耳道內膿液:可用消毒棉簽揩凈。若膿液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雙氧水洗滌。清除耳道內的積膿,有利於膿液流出,也有利於使用藥物。[3]

2)滴耳: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斂濕去膿作用的藥液滴耳,如黃連滴耳液,或用新鮮虎耳草搗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3]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外俱用醬茄內自然油滴之,俟膿凈換滴耳油,時時滴入,腫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爛,擰油去渣,得油壹錢,兌冰片二分,每用少許,滴於耳內。”

3)吹藥:用具有清熱解毒、斂濕去膿作用的藥物吹耳,如爛耳散、紅棉散等,吹藥前應先將耳道內膿液及殘留藥物清除幹凈,每次吹入藥散也不宜過多,以免藥散堆積耳道,妨礙膿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3]

《臨證指南》:“外用龍骨、五倍子、乳香、枯礬、血余炭,等分為末,卷凈吹之”

7 黃耳傷寒患者的護理

黃耳傷寒病情變化迅速而危重,故護理上尤其要註意密切觀察及詳細記錄病情的變化,必要時可由專人守護,以便及時進行處理[2]。

如患者神誌不清,可急針人中、十宣、湧泉等穴[2]。

如患者嘔吐或有痰涎,要將嘔吐物、痰涎清除幹凈,保持呼吸道通暢[2]。

8 黃耳傷寒的預防

及早防治膿耳,是預防黃耳傷寒的關鍵,膿耳患者,有頭痛、嘔吐、神誌變化等情況出現,要及早處理,以免病情轉向嚴重。

預防膿耳的關鍵是提高抗病能力[3]。小兒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後,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註意預防,發現耳部癥狀,及時進行診治,以免致成流膿[3]。

乳兒哺乳 *** 不當,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臥位哺乳的習慣,以免由於乳汁濫入耳竅誘發本病[3]。

另外,避免汙水入耳,有水入耳時,要及早拭抹幹凈,保持耳道的清潔衛生[3]。

膿耳初起者,要及早徹底地進行治療,以免遷延日久演變成慢性,或變生他證[3]。

因眼瞼閉合不良,露出白睛,可戴防塵眼鏡,或用紗布塊覆蓋,以防灰塵入眼,引起染毒[4]。

9 膿耳患者日常保健

膿耳的護理,要註意經常將耳內膿液清除幹凈及正確使用滴耳、吹耳藥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膿液及停積的藥粉,滴耳時宜側臥,患耳向上,滴入藥液後,用手指輕輕按壓耳屏數次,使藥液能達患處,並停留較長時間。吹耳藥物宜研成極細粉末,每次吹入不宜過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礙引流。另外,密切觀察病情尤要註意流膿、頭痛、發熱、神誌等癥狀變化,預防或及時發現膿耳變證。[3]

在飲食上要少食蛋類、豆類制品及其他引發邪毒的食物[3]。

患膿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應禁忌遊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3]。

10 關於黃耳傷寒

黃耳傷寒(coldattack due to purulent ear otogenic intracranial infection)為病證名[5]。出於明·孫壹奎《赤水玄珠》。又稱黃耳類傷寒[2]。是指以耳內流膿、高熱如焚、頭痛如劈、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神誌不清等為主要表現的膿耳變證[1]。是膿耳失治變證中的重候[2]。由膿耳邪毒壅盛,入於營血,擾亂心神或引動肝風而致[2]。若治之不及時,每可危及生命,故應密切註意病情發展,及時積極進行搶救[2]。

有關黃耳傷寒的病源及癥狀描述,早見於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於腎之經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脊強背直,成痙也。若因痛而腫生癰癤,膿潰邪氣歇,則不成痙。所以然者,足少陰為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其氣通於耳。上焦有風邪,入於頭腦,流至耳內,與氣相擊,故耳中痛,耳為腎候,其氣相通,腎候腰脊,主骨髓,故邪流入腎,脊強背直。”

黃耳傷寒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中耳炎顱內並發癥的危重階段[2]。

黃耳傷寒類似化膿性中耳炎、耳源性顱內感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