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譯文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個山峰中,樹林和山谷尤其美麗。遠遠望去樹木茂盛、(景色)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裏,漸漸聽見潺潺的流水聲,遠遠望去(看見)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而下的,就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座(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靠近在泉水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誰?是山裏的和尚智仙。給亭子取名字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賓客們來這裏飲酒,稍微飲上壹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是席間最大的,所以給自己取號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欣賞)山水之中(的景色)。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托在喝酒上。 至於太陽出來時,樹林間的霧氣就消散,煙雲聚攏,山谷洞穴就顯得昏暗了;(或)陰暗(或)明亮交替變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到了春天)野花開放散發出清幽的香氣,(到了夏天)美好的樹木繁茂滋長,形成濃郁的綠蔭,(到了秋天)秋風高爽霜色潔白,(到了冬天)溪水滴落山石顯露的景色,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前往(山裏),傍晚歸來,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於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後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是滁州人在出遊。靠近溪邊來打魚,溪水深而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清洌而酒色香醇,野味野菜,交錯地在面前擺放,這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於音樂,玩投壺的射中了目標,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或起或坐大聲喧嘩的是賓客們歡樂的樣子。(有壹個)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的人),(那個就是)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掛在山上,人和影子散亂壹地,太守回家而其他賓客跟從。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處鳴叫,這時遊人離去而禽鳥卻在歡樂。但是禽鳥懂得山林的快樂,卻不懂得人的快樂;遊人只知道跟著太守壹同遊玩很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遊客們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同大家壹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啊。
編輯本段作者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吾 《集古錄》壹千卷,藏書壹萬卷,有琴壹張,有棋壹局,而常置酒壹壺,吾老於其 間,是為六壹)。吉州永豐(現在江西永豐)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壹。唐宋八大家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 (蘇軾,蘇洵,蘇轍父子三人稱為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曾經拜過歐陽修為師)。因家中有壹萬卷書、壹千卷金石遺文、壹張琴、壹局棋、壹壺酒、壹老翁,故稱六壹。自稱醉翁則是因為因為他“飲少輒醉”,說明他容易醉,突出壹個“醉”字。而跟他壹起喝酒的人當中,“年又最高”,歐陽修年紀最大,所以得到壹個“翁”字。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仁宗時,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其於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既是範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又喜獎掖後進,蘇軾父子及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創作實績亦燦爛可觀,詩、詞、散文均為壹時之冠。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散文近似,重氣勢而能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詩歌《踏莎行》。並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記》。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寺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另今綿陽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壹堂。 歐陽修壹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經》、《易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 本文選自《歐陽修散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蘇教版中,選自《文忠集》;吉林專版中,選自《歐陽修全集》
編輯本段中心
中心宋仁宗慶歷五年(壹零四五),參加政事範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後,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壹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遊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壹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壹則暗示出壹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壹則在寄情山水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遊,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
編輯本段背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壹向支持韓琦、範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歷五年壹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壹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壹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壹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壹些有誌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沈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壹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壹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裏的。
編輯本段註釋
文體 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是古代壹種散文體裁。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記景目的往往在於抒發作者的情懷和抱負(感情和主張),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 “記”是散文的壹種體裁,可敘事,可寫景,可狀物(記人、記事、記物),“記”的文字含義是識記,在這種含義基礎上,“記”逐步獲得了它的文體意義,成為經史中壹種專事記錄的文章體式。作為壹種文體,“記”在六朝獲得文體生命,唐代進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成熟穩固。根據史誌中以記名篇的書目數量和文學總集中記體文內容的變化和類目的增減,可以更客觀地了解“記”作為壹種文體其內涵發生的變遷。
字音
滁(chú) 林壑(hè) 瑯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 輒(zhé) 霏(fēi) 瞑(míng) 傴僂(yǔ lǚ) 攜(xié) 洌(liè) 肴(yáo) 蔌(sù) 觥籌(gōng chóu) 陰翳(yì) 弈(yì) 釀泉(niàng) 翼然(yì) 巖穴(xué)晦(huì)明 朝暮(zhāo mù) 酣(hān) 頹然(tuí)
詞義
1.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滁州在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環:環繞。 2. 皆:全、都。 3.諸:各個。 4. 林壑:樹林山谷。 5. 蔚然:茂盛的樣子。 6. 深秀:幽深秀麗。 7. 山:沿著山路。 8. 行:走。 9.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隨山轉。 10. 回:回環,曲折環繞。 11. 翼然臨於泉上: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壹樣,高踞於泉水之上。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壹樣 12. 臨:靠近,坐落於。 13. 作:建造。 14.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 15. 太守自謂: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 謂:命名,稱謂。 16. 輒:就。 17.自號:自己給自己取別號 號:稱號。 18. 曰:稱為。 19. 意:情趣。 20. 乎:於,介詞。 2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裏,寄托在酒上。 22. 得:領會。 23. 寓:寄托。 24.若夫:至於 若:像。夫:那。 25. 而:就,表順承的連詞。 26. 林霏:樹林裏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27. 開:散開。 28. 雲歸:煙雲聚攏。 29. 巖穴:山谷。 30. 暝:昏暗。 31. 晦:陰暗。 32. 朝:早晨。 33. 暮:傍晚。 34. 芳:花。 35. 發:開放。 36. 佳:美好的。 37. 秀:植物開花結果。這裏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38. 繁:濃郁的。 39. 高:高爽。 40. 窮:窮盡。 41. 負:背著。 42.休:休息。 43. 應:應答。 44. 傴僂:駝背,這裏指代老年人。 45. 提攜:攙扶,帶領,這裏指代小孩子。 46. 漁:捕魚,名詞作動詞。 47. 釀泉:(名詞作狀語)用釀泉。 48. 為:來。 49.臨:來到。 50. 洌:清醇。 51. 山肴:野味。 52. 野蔌:野菜。 53. 雜然:各色各樣。 54. 前:在前面。 55. 陳:擺開,擺放。 56. 酣:暢快地喝酒,暢飲。 57. 非絲非竹:不在於音樂。 58. 絲:弦樂器的代稱。 59. 竹:管樂器的代稱。 60. 射:這裏指宴飲時的壹種遊戲,即以箭投壺中,以能否投進決勝負,叫做投壺。也有可能是猜謎,古時亦叫射覆。 61. 弈:下棋。 62.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63. 觥:酒杯。 64. 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簽子。 65.蒼顏:臉色蒼老。蒼:蒼老。 66. 頹然: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裏是醉醺醺的樣子。 67. 乎:相當於“於”。 68. 從:跟隨。 69.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70. 翳:遮蓋。 71.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 72. 上下:指樹的上部和下部。 73.樂:樂趣。 74.樂其樂:以遊人的快樂為快樂。第壹個樂,以……為樂。第二個樂,歡樂。 75. 述:記述。 76. 謂:為,是。 77.廬陵:廬陵郡,就是吉州。現在江西省吉安市。
壹詞多義
樂: ①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第壹個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第二個樂)樂趣 ②人知從太守遊而樂:玩樂 名:1.名之者誰:命名 2.不能名其壹處也:說出 得: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領會 2.余因得遍觀群書:能夠 3.賣炭得錢何所營:得到 意:1.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2.每有會意:意旨 3.此中有真意:心思 高:1.而年又最高:大 2.風霜高潔:高爽 宴:1.太守宴也:宴請 2.宴酣之樂:宴會 出:1.水落而石出者:顯露 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出來 釀泉:1.釀泉也:泉水的名稱2.釀泉為酒:用泉水釀造 在: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2.已而夕陽在山:掛在 歸: ①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回去 ② 雲歸而巖穴暝: 歸聚 謂:①太守自謂也:命名 ②太守謂誰:為,是 也:①環滁皆山也:表陳述 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斷 ③在乎山水之間也:語氣助詞,無實義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②佳木秀而繁陰:植物開花結實,此指繁榮滋長 臨:①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靠近 ②臨溪而漁:來到 3.把酒臨風:面對 乎:①在乎山水之間也:於 ②頹然乎其間者:在 而: 1. 表並列 2. 表承接 3.表遞進 4.表轉折 5.表修飾 6.連詞,無意 1、 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表承接 2、 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3、溪深而魚肥:連詞,表並列 4、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5、 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 6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並列 7、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 8、日出而林霏開:連詞,表承接
詞類活用
(1)名之者誰(名: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意動用法“以……為快樂”) (3)山行六七裏 (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4)雜然而前陳者 (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 (5)有亭翼然臨於泉上 (翼: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壹樣) (6)故自號曰醉翁也 (號:名詞作動詞,稱呼) (7)鳴聲上下 (上下:方位名詞作副詞,到處) (8)至於負者歌於途 (歌:名詞作動詞,唱歌) (9)醉能同其樂 (形容詞作動詞,歡樂)
古今異義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義:情趣。 今義:意思或願望 至於負者歌於途 古義:背著東西的人 今義:失敗的壹方 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古義:離開 今義:到、往 頹然乎其間者 古義:醉醺醺的樣子 今義:頹廢的樣子 野芳發而幽香 古義:香花 今義:芳香 射者中 古義:投壺 今義:射箭 佳木秀而繁陰 古義:草木茂盛 今義:清秀 非絲非竹 古義:弦樂器 今義:蠶絲;像絲的物品
特殊句式
倒裝句: ①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正常語序應為“於途歌”“於樹休”。譯:背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樹下休息。) 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後置句。譯:醒來後能用文章記述這種樂事的人,就是太守。) 判斷句: ①環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譯:滁州四面都是山。) ②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誌。) (譯: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清晨和傍晚。) ③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者,…也”,表示判斷。) (譯:有個亭子像鳥張開翅膀壹樣高踞在泉水之上,這就是醉翁亭了。) ④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瑯琊也。 (譯:遠遠望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是瑯琊也。)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補充之後應是“得之(於)心而寓之(於)酒也”。) ( 譯:領會它在心裏,寄托它在飲酒上。)
編輯本段文章成語
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宴飲盡歡。 峰回路轉 亦作「山回路轉」。 ①謂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經歷曲折後,出現新的轉 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後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也比喻別有用心。 水落石出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本謂水位下降後石頭顯露出來。後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 風霜高潔 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文章主旨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壹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擊的復雜感情。 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壹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著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運用“……者……也”的句式,並且連用二十壹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 中心思想 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遊地場面,表現詩人被貶後的曠達情懷和與民同樂的思想。
編輯本段賞析
賞析壹
把自己的心靈沈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裏,獲得了壹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裏,使文章如田園詩壹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壹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遊。而貫穿全篇的卻是壹個“樂”字。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遊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閑自適的情調,並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
賞析二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 ——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他的《醉翁亭記》是壹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就應該有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壹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壹根彩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壹,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壹張山水畫。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壹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壹。“蔚然而深秀”的瑯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作為背景,壹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裏賴於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臺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壹番風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臺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壹幅畫中山水亭臺,壹應俱全,且輝映生色,構置成詩壹般的優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地。蓊郁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壹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巖石穴壑壹片昏暗。作者傳神地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細,筆觸如絲,根據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壹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單調,壹樣景物,壹種筆致,壹式情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註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瑯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郁悅目,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於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後,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由於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並於壹畫,各具情致。 精巧的結構∶ 散文,顧名思義,要散,但散並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醉翁亭記》結構上的精巧之處,值得我們努力學習。 金線串珠∶ 《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壹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壹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遊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壹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壹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壹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 《醉翁亭記》中有這樣壹句話:“峰回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瑯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壹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壹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壹層;“西南諸峰”,壹層;深秀“瑯”,壹層;潺潺泉水,壹層;“有亭翼然”,壹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 文章壹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註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無懈可擊。 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壹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範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征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晨 雙句成對的,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這樣,讀來頓覺舌端潤暢;聽來,倍感聲聲清朗,具有音樂的節奏感和回環美。 歐陽修在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他壹掃唐五代文壇浮艷艱澀的流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這篇《醉翁亭記》就是他的文學主張的最好的藝術實踐。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賞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