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理解心主血脈,主神誌?

如何理解心主血脈,主神誌?

心臟與血管相連,血管是血液循環的通道。“蘇文。《脈經》雲:“脈亦血之腑也”。《臟象六期》、《痿論》也分別說心“充血”、“心主身血”。可見,“心主血脈”指的是心臟能促進血液在血管中循環的功能,即心氣的功能。《素問·平任氣象論》說:“心藏血之氣”。這個藏在心裏的“氣”,就是推動血液循環的動力。現代醫學也認為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在機體的整個生命活動過程中,心臟是不斷跳動的,從靜脈流入心臟的血液以壹定的壓力不斷註入動脈血管,促進血液循環,這與中醫“心主血脈”、“血皆屬心”的認識是壹致的,也深刻地解釋了心臟在血液循環中的動力作用。心與血管相通,心氣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所以從脈象可以反映出心氣的強弱。比如氣血充盈,心氣旺盛,血管運行順暢,脈象就會溫柔有力,節奏均勻。另壹方面,如果女性區域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則血管運行不暢,表現為心悸、脈弱或澀,甚至節律不齊、結代。如果出現血瘀,可能會出現胸悶、疼痛、面部和唇釘擦傷。“心主神明”、“心主神明”、“心藏神明”都是指心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它脫胎於中國古代哲學的心性論。這種用“心”來表示人的思維和意識活動,不僅在中醫中有,在哲學和文學中也有。孔子曾說:“七十而立,為己所欲,不逾矩。”。老子說:“看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不會迷茫。”。直到今天,專門研究精神思維和意識活動的學科叫做“心理學”。《蘇文論古代天真》說:“沈迷不能滿足人的眼睛,情欲不能迷惑人的心”。以及民間所說的“耳不聽,心不煩”“心不安”等。,都把心當做思維和意識的器官。因為人的思維和意識都是由心主導的,所以被稱為“心為君官”、“神出鬼沒”。古人之所以說“心主神明”,是因為神是以精和血為基礎的。《內經》講“心主血脈”“脈舍神”,李東垣脾胃學說說:“凡怒、悲、思、恐,必損元氣。丈夫陰火旺盛,是因為心氣郁結所致,七情也是如此。心脈,神府,神無所養,津液不能工,血不能生。心之神也被稱為真氣。得血則生,得血則脈強。”引文的第壹部分解釋了精神、情感和心的關系,第二部分清楚地表明,神依靠血的滋養,血依靠神的支持。另外“肝藏血”、“腎藏精”、“脾為氣血化生之源”,所以都與意識有關。正因為心主血脈,所以強調心與神的關系。《魂樞·邪客》說:“有心之人,...放棄他們的精神。”在《本·沈丕安》中,也說“因此,服務於事物者,謂之心”。就是接受外界的東西,並給予相應的回應。這個功能是由心臟完成的。正因為“心藏脈,脈棄神”,“心主脈”與“心主神”的關系密不可分。心血的起伏及其變化往往影響神的變化,心的變化往往使“心主血脈”異常。如:氣血不足,可表現為心煩、失眠、多夢、健忘、心神不寧等精神異常,宜用養血安神法治療;再比如營血中有‘發熱’,反映到頭腦中,可能表現為昏迷、胡言亂語等。,而且要用清心安神的方法治療。反之,如果精神因某種原因受到刺激而受到幹擾,也會導致血液在脈搏中流動加快,表現為脈率增加。先說中醫在“心主神明”的基礎上對“腦”的理解。古人稱腦為“奇恒之宅”,對“髓之海”、“五臟之代”說:“凡髓皆屬腦”。張茵安在《論精脈》的註釋中說:“凡陽之神必在頭上,凡髓之精必聚於腦,故頭為精神之臟腑。”此外,靈舒達的混淆理論和海倫也分別論述了視覺聽覺的生理和病理變化與大腦的關系。明代李時珍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本草綱目》)。清代王清任在前人論述和多年考證的基礎上,提出“靈機壹動,腦中有記憶,……”。耳朵與大腦相連,妳聽到的聲音歸於大腦,氣味歸於大腦,孩子的大腦是逐漸出生的,舌頭會說壹兩句話。“林逸·蓋措把思維和記憶、視覺、聽覺、嗅覺、語言等功能都歸於大腦,這是中醫對大腦功能的全面闡述。李倩在《醫學概論》中分析“心為君之官,神為道”時說“有血有肉之心,似未開之蓮花,居於肺、肝。“有了神明之心,氣血之精也在萬物中占主導地位,虛靈不昧。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他區分了“血肉之心”和“神靈之心”。從這個分析可以看出,所謂的“主宰”並不是有血有肉的心臟,實際上是指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