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蔬菜的來源是什麽?

中國蔬菜的來源是什麽?

中國古代蔬菜來自野生植物的采集,以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蔬菜栽培逐步興起,野生蔬菜逐步向栽培種變化,種類不斷增加;同時,隨著內外交往的增加,也促進了蔬菜的引入。中國最早比較詳細地記載蔬菜的數據是在2500年前的《詩經》中,列出的蔬菜種類有蒲、荇菜、芹(水芹)、芣苢(車前草)、卷耳、蘩(白蒿)、蕨、薇、蘋(田字草)、藻、瓠(葫蘆)、葑(蕪菁等)、菲(蘿蔔)、荼(苦菜類)、薺、荷(蓮藕)、蒿、瓜(甜瓜、菜瓜)、蘋(掃帚草)、杞(枸杞)、萊(藜)、菽(豆類)或荏菽(大豆)、莪(抱娘蒿)、堇、筍(竹筍)、茆(蒓菜)葵(冬寒菜)、蓼等。此後的古籍如:《山海經》(戰國時期)、《論語》(公元前5世紀到前4世紀)、《呂氏春秋》(公元前3世紀)、《爾雅》(公元前2世紀)等記載,先秦時期的蔬菜還有蔥、薤、小蒜(澤蒜)、蕓、芋、薯蕷(山藥)、姜、蘘荷等。以上蔬菜大多處於野生狀態,栽培的蔬菜僅有韭菜、冬寒菜、瓠、瓜、大豆等幾種;其他如葑、菲、蓮藕、水芹、竹筍等可能還處於半野生狀態;有些蔬菜如薺菜、蒓菜等直到現在也只有局部地區有少量栽培;有些則壹直處於野生狀態。記載華南蔬菜植物較為詳盡的文獻是《南方草木狀》(晉嵇含撰,公元314年)此書記載當地栽培的蔬菜種類有赤小豆、刀豆、越瓜、冬寒菜、白菜、芥菜、蕪菁、薺菜、莧菜、蕹菜、茼蒿、紫蘇、甘露子、芋、蘘荷、薯蕷、姜、萱草、百合、黃花菜、絲蔥、韭菜、薤、蒓菜、菱、蓮藕、慈姑、荸薺、水芹、茭白、竹筍、食用菌等,這些蔬菜多屬於中國原產。

北魏時期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533—544)中,記述了1500年前在黃河流域栽培的蔬菜只有32種,包括種及變種,有瓜(甜瓜)、冬瓜、越瓜、胡瓜、茄子、瓠、芋、蔓菁、菘、蘆菔、澤蒜、薤、蔥、韭、蜀芥、蕓薹、芥子、胡荽、蘭香(羅勒)、荏、蓼、蘘荷、芹、白蘧、馬芹、姜、堇、胡葸子(即枲耳)、苜蓿、葵、蒜及大豆等。

此後,中國經“絲綢之路”溝通了與阿富汗、伊朗、非洲、歐洲的交往,從而使中亞西亞、近東、埃塞俄比亞和地中海4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蔬菜傳入中國。繼絲綢之路開通以後,於漢、晉、唐、宋各代,又先後開辟了與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南洋群島等國家和地區的海路及陸路交通,從而使印度、緬甸、馬來西亞中心起源的蔬菜傳入中國。美洲大陸被發現後(1492),通過海路又間接地經歐洲引入了北美中心和中、南美中心起源的蔬菜。因此,從漢代以來,中國蔬菜的來源越來越豐富。

由中亞西亞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蔬菜,在秦漢時期有大蒜、芫荽、黃瓜、苜蓿、甜瓜、豌豆、蠶豆;菠菜於唐代傳入。萵苣在唐代以前無文獻記載,宋(960—1297)時始見於《東京夢華錄》(南宋孟元老撰)和《夢粱錄》(吳自牧撰),兩書記述當時河南開封及浙江杭州市場中已有萵苣銷售;由《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宋代紹興年間校定)的名錄推斷,胡蘿蔔傳入年代應在宋代或宋代以前。

由東南亞經陸路或經海路傳入中國的蔬菜,從漢晉至明清前後有茄子、絲瓜、冬瓜、苦瓜、矮生菜豆、扁豆、小豆、綠豆、飯豆、龍爪豆等。茄子在北魏(386—534)之前,不具重要地位。如在《齊民要術》中茄子無專篇而附於《種瓜》篇之後。晉嵇含撰《南方草木狀》提到“茄樹。交、廣草木,經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種茄”;唐代段成式撰《酉陽雜俎》(803—863)記載:“有新羅種者,色稍白,形如雞卵”,“只有西明寺僧造玄中,有其種。”說明茄子來自越南、泰國,南方栽培較早而普遍。但到了宋代,已成為南北重要蔬菜。扁豆始見於梁代(502—551)陶弘景著《名醫別錄》寫作藊豆,其傳入當更早。絲瓜的傳入在南宋之前,陸遊著《老學庵筆記》(1125—1210)提到用絲瓜瓤“滌硯磨洗,余漬皆盡,而不損硯”。豇豆的傳入,是在東漢或三國之際,在張揖撰《廣雅》(227)中稱為:

明清兩代(1368—1911)由海路傳入的蔬菜很多,計有菜豆、紅花菜豆、西葫蘆、南瓜、筍瓜、佛手瓜、豆薯、辣椒、番茄、菊芋、甘薯、馬鈴薯、結球甘藍、蕪菁甘藍、香芹、豆瓣菜、四季蘿蔔、菜薊、洋蔥、根菾菜、蘆筍等。20世紀以來又傳入結球萵苣、花椰菜、青花菜、球莖甘藍、菜用豌豆、軟莢豌豆、萊豆、甜玉米、西芹、蛇絲瓜、硬皮甜瓜、甜椒、韭蔥、黃秋葵、草莓、雙孢蘑菇、番杏(洋菠菜)等。

由國外引進的蔬菜,自漢唐至宋元時期經“絲綢之路”引進的其名稱壹般都冠以胡字,如胡蘿蔔、胡豆(蠶豆)、胡瓜(黃瓜)、胡荽(芫荽)等;明清以後引進的除少數從陸路引入者外,絕大多數從海外傳入,其名稱大多分冠以“番”字,或“洋”字,或“倭”字,如番椒(辣椒)、倭瓜(南瓜)、洋芋(馬鈴薯)、洋蔥、洋白菜(結球甘藍)等。

中國地域遼闊,跨越寒帶、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形多種多樣,自然條件復雜,這些因素加速了蔬菜種質資源的繁衍和變異,逐漸形成了蔬菜植物種類和類型的多樣性。如蔥分化出了分蘗性強的分蔥,以及分蘗性弱、蔥白發達的大蔥。山藥地下部根狀塊莖在南方形成腳板狀、短筒狀;在北方形成長柱狀。菱的果形經過演化,發生少角和無角的變異。茭白在漢代以前食其籽粒,即“雕胡”,漢以後逐漸演變成花莖肥大柔嫩的茭白。

另外,從國外引入的許多蔬菜,在馴化栽培過程中發生變異,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原產地的獨特的亞種、變種和類型,甚至成為第二起源中心。如蕓薹屬的蕓薹在歐洲和其他國家壹直作為油料作物,而傳到中國後在南方演變成白菜亞種,進而形成普通白菜、烏塌菜、菜薹等變種,以及適應於不同季節的許多生態類型;在北方則演變成大白菜亞種,進而形成散葉、半結球、花心、結球等變種,其中結球變種又形成了卵圓、平頭和直筒等生態型。再如芥菜,染色體x=8的黑芥(原產小亞細亞、伊朗)和染色體x=10的蕓薹或蕪菁等(原產地中海及近東中心)在中亞、喜馬拉雅山脈地區雜交而形成的異源四倍體〔2n=2(8+10)=36〕,成為油料及香料作物;其後朝三個方向即印度、高加索和中國傳播,在前兩個地區始終作為油料作物、香料作物栽培,但在中國則演變成莖用、根用、葉用、薹用等變種。原產地中海地區的萵苣在中國則演變成莖部肥大的萵筍。另外,還有茄子、蘿蔔、黃瓜、冬瓜、大蒜、長豇豆等蔬菜,在中國自然環境和栽培條件的影響下,發生各種特性的相應變化,形成了適應於不同地區和季節生長的各種生態類型和品種(《中國蔬菜栽培學》,1987;《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蔬菜卷》,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