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純粹的草根皇帝,對皇權確實有點謹慎。但是,朱元璋對人民很好。同樣,朱元璋對留在明朝的少數民族的政策也非常人道,壹視同仁。
朱元璋在禦前聖旨中說得很清楚:“比如蒙古和色目人,雖然不是華夏,但卻生在同壹個世界,懂禮儀、肯做臣民的人,與仲夏養大的人並無不同。”厲害了,朱太祖在明初就有了“天下壹家”的思想,天下人皆生於天地之間。只要他們認同我大中華區的禮儀文化,我們願意壹視同仁,平等撫養。
當然,同意不同意,朱太祖也不勉強。同時,朱元璋指出“屬於我的人永遠在中國,背著我的人都在逃離長城。”換句話說,只要妳同意加入中國,就入鄉隨俗,安心在這裏生活。如果妳不願意,那就不要勉強,不要停留,自己走就好。那時候已經是很可貴的平等精神了。
在封建社會,僅憑這壹點,相比元清,大明豪邁自信的精神已經出來了。
當然,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壹起,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融合方法,還是會有隔閡,甚至很大的麻煩。比如金朝衰落時,移居中原的胡人造反作亂,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於是,朱元璋想了壹個更好的辦法來促進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在當時,這個政策絕對是非常人性化的政策。
對於大量留在明朝境內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朱元璋在《明會典·律法與婚姻》壹章中特別規定:“凡蒙古人和色目人,若聽說與中國人(即漢人)結婚,必須兩廂情願,不得與自己結婚,違者八十,男女為奴。”
這條法律是什麽意思?也就是說,蒙古人和色目人,男人必須嫁給漢人,女人必須嫁給漢人做老婆。不允許蒙古人和蒙古人結婚或者允許色目人和色目人結婚。當然,蒙古族不允許嫁給色目人。反之亦然。同時,它還規定這種婚姻必須是自願的。凡違反此法者,蒙古人、色目人,壹律鞭笞八十,然後淪為奴隸。
這項規定有什麽好處?不言而喻。通過婚姻和血緣關系,蒙古人、色目人和留在明朝的漢人之間的聯系得到了加強。不同民族之間,彼此之間是有血緣關系的,都生活在壹起,會促進彼此的交流和理解,只會越走越近。在這種情況下,漢族會對蒙古族和色目人壹視同仁,而蒙古族和色目人會生活在漢族,就像在家鄉壹樣。
事實上,很多留守的蒙古人開始效忠大明。為了保護大明的山河,以及包括漢人在內的大明同胞,在邊塞外與遊牧民族英勇作戰,甚至不惜犧牲生命。
《明史》記載,朱元璋曾頒令:“蒙、色目人,凡有才能者,準用之。”同時給這些人起中國姓氏和中文名。許多加入明朝的蒙古等民族的將軍、大臣,都在明朝歷史上留下了他們的傳記。他們中的許多人被明朝封為公爵和侯爵,並以忠誠為謚號。
比如永樂年間的將軍吳運成,加入明朝,跟隨明軍多次征瓦拉,戰功卓著,深受朱迪信任。死後謚號“忠勇”。他的兒子,吳克忠和吳克勤,拒絕在土木堡的變化,並在戰鬥中死亡。分別被賦予了“忠勇”和“敏感”,可謂忠心滿滿。是朱元璋的政策讓這些人載入史冊。
蒙古男人壹直效忠大明,那些留下來的蒙古女人自然不會受到虧待。只要她們願意結婚,就可以選擇漢族人做丈夫,完全融入漢族家庭,和漢族婦女壹樣生活在漢族家庭。明朝皇室沒有禁忌,大量的少數民族婦女被帶進宮做妃子。血脈相連,心自然相連。
正是因為朱元璋奠定了不實行婚姻隔離的政策,甚至為了促進不同民族與漢人的融合,還出臺了相應的促進融合的政策,使得漢人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不同民族之間也相處融洽。
事實也證明,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少數民族同胞,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在全世界看來,其他任何國家的少數民族待遇都不如中國。他們不僅不會受到歧視,甚至享受比漢族更多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