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 大家都說的是白話!
?可為什麽古籍中的語言都是文言文呢?這是因為,古代其實有兩套語言,說話用白話,寫文章都用文言文。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個現象叫做“言文分離”。
為什麽使用文言文寫作?
說話和寫作還要分兩套語言?這樣不是太麻煩了嗎?為何不直接統壹用白話,或者統壹用文言文?其實這也是有考究的。
首先,古時候為什麽會出現文言文?
其實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壹種精簡用語,為的就是節約書寫成本。妳想想看,先秦時期還沒有紙,記錄文字的工具是用竹簡,更早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用刀刻竹簡,往上追溯還有用紡織物、石碑和青銅器來記錄文字... 這樣壹來,記錄成本太高了。為了用最精簡的文字表達最多的意思,於是就出現了文言文。(這有點類似於早前的電報。)
劉知幾在史書編纂之法《史通》裏說:又敘事之省,其流有二焉:壹曰省句,二曰省字。
據說,先秦時期,還是言文合壹的,那時人們說的也是文言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 方便交流,人們在交流中逐漸將言語簡化,到了漢代,普通人讀文言文壹般都要經過註疏才能看懂。而此時僅距離秦代才僅僅百年。
那這個時候為什麽不直接將文言文的書寫方式改成白話文呢?這就體現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之所以持續沿用文言文的書寫方式,是因為古人發現,白話的口語變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區的口語差別太大了!可謂“三裏不同音,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如果當時用白話寫下文章,可能過個幾十年後人就看不懂了,甚至換個地方就讀不懂了。
有什麽辦法能夠規避地域和文化代溝,實現人類的跨時空交流呢?
當然是定下壹套固定不變,貫通古今的語言,專門用來寫作!這樣壹來,後世子孫只需要加以學習,就能夠暢讀祖先的文章,通曉其意,實現跨越千年的溝通!
這套語言,便是文言文。
所以,即便2000年過去了,我們依舊能讀懂《史記》,能有幸領略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