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人獻玉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獻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1、解釋字詞
異(不同)
2、翻譯
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為寶。
妳把玉當作寶物,我把不接受別人的贈物當作寶物
3、子罕指的“寶”是___廉潔的品質___
譯文
宋國壹個農夫耕地得到了壹塊玉,把它獻給司城子罕,子罕不接受。農夫請求說:“這是我的寶物,希望相國賞小人臉而把它收下。”於罕說;“妳把玉當作寶物,我把不接受別人的贈物當作寶物。”所以德高望重的人說;“子罕不是沒有寶物,只是他當作寶物的東西與別人不同啊!”(《呂氏春秋》)
參考
補充:
子罕卻玉
從前宋國有壹個農民耕地的時候,從地裏挖出壹塊玉來。他恭恭敬敬地把玉送給司城官子罕,可是子罕卻不願收下。農夫說:“我們種田人把玉看作是寶貝呢!請相國收下吧!”子罕說:“妳把玉當作寶貝,我卻把不接受妳的玉的這種廉潔的品德當作寶貝啊!”這件事被宋國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知道後,都說:“子罕不是沒有寶貝,只是他的寶貝和壹般人的寶貝不同罷了。”如果把壹百兩金子和壹團玉米給小孩選擇,小孩子壹定是要玉米而不要金子;把貴重的和氏璧和壹百兩金子給那些庸人去選擇,那些庸人壹定是要金子而不要和氏璧。如果把和氏璧和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送給那些賢智的人去選擇,那些賢智的人就壹定是要那種深切中肯的道德至言了。所以知道得越精深的人,他所選擇的就越珍貴;知道得越粗淺的人,他所選擇的也就越粗賤。
《呂氏春秋?異寶》原文:
宋之野人①耕而得玉,獻之司城②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請曰:“此野人之寶也,願相國③為之賜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為寶,我以不受玉為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以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搏黍④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⑤與百金以示鄙人⑥,鄙人必取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⑦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⑧,其所取彌精;其知彌粗,其所取彌粗。
註:
①野人:指農夫;種田人。
②司城:春秋時期宋國的官名,原叫司空,因避宋武公之名諱,改稱司城。
③相國:對子罕的尊稱,因為子罕官為司城輔助國君治理宋國,故亦可稱為相國。
④搏黍:搏即團;黍即玉米;搏黍就是玉米棒。
⑤和氏璧:璧是古代壹種玉器,作裝飾品,平圓形,正中有孔。和氏璧是春秋時楚國人卞和所得的壹塊玉璞剖出的寶玉所做成的璧,價值連城,傳為至寶。
⑥鄙人:指郊野之人,也指庸俗的人。
⑦至言:至當的言論,猶金玉良言。
⑧彌:愈;越。精:精深;精確。這裏指了解得清楚,深知其價值。下句“其取彌精”的精則指某物的珍貴。
希望能幫到妳,
祝妳開心每壹天,
望采納O(∩_∩)O~
2.《孔子馬逸》文言文解釋原文孔子行遊,馬逸食稼,野人怒,縶其馬.子貢往說之,卑詞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聽說人,譬以太牢享野獸,以《九韶》樂飛鳥也!」乃使馬圉往,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予不遊西海也,吾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馬而予之.〔馮述評〕人各以類相通.述《詩》《書》於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誤國也.馬圉之說誠善,假使出子貢之口,野人仍不從.何則?文質貌殊,其神固已離矣.然則孔子曷不即遣馬圉,而聽子貢之往耶?先遣馬圉,則子貢之心不服;既屈子貢,而馬圉之神始至.聖人達人之情,故能盡人之用;後世以文法束人,以資格限人,又以兼長望人,天下事豈有濟乎!譯文有壹天孔子出遊:途中馬兒偷吃了農夫的莊稼:農人很生氣:捉住馬兒並把它關起來.子貢知道後,就低聲下氣的前去懇求農人放了馬兒,沒想到農人不理會子貢.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說服他,就好比請野獸享用太牢(祭祀時所用的牛、羊、豬三牲,是最豐盛的犧牲),請飛鳥聆聽九韶(古樂名,相傳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優美音樂)壹樣.這是我的不對,並非農人的過錯.」於是命馬夫前去.馬夫對農人說:「妳從未離家到東海之濱耕作,我也不曾到過西方來,但兩地的莊稼卻長得壹個模樣,馬兒怎知那是妳的莊稼不該偷吃呢?」農人聽了覺得有理,就把馬兒還給馬夫.〔自是至理,安得不從!〕〔馮評譯文〕物以類聚,在粗人面前談論詩書,這是不知變通的讀書人所以誤事的原因.馬夫的話雖然有理,但這番話若是從子貢口中說出來,恐怕農夫仍然不會接受.為什麽呢?因為子貢和農夫兩人的學識、修養相差太遠,彼此早已心存距離;然而孔子為什麽不先要馬夫去,而任由子貢前去說服農夫呢?--若壹開始就讓馬夫前去,子貢心中壹定不服!如今不但子貢心中毫無怨尤,也使得馬夫有了表現的機會.聖人能通達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盡其才.世人常以成文的法規來約束他人,以資格來限制他人,以兼有所長來期望他人.這樣,天下事哪有成功的希望呢?。
3.文言文翻譯秦穆公到外地出遊而車子壞了,右邊駕車的壹匹馬跑丟了,被野人捉住。
穆公追著壹直趕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馬肉吃。穆公說:“吃了馬肉,不快點喝些酒的話,有傷身體。
我擔心傷了妳們大家。”讓野人全部飲了酒,穆公才離開。
過了壹年,秦穆公與晉惠公在韓原發生戰鬥。晉軍包圍了穆公的車子,晉大夫梁由靡牽著穆公車上的驂馬,即將捉住穆公。
吃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車下為穆公拼殺。於是戰勝了晉軍,又俘虜了晉惠公而歸。
第壹個而:表示承接關系,然後第二個而:表示遞進關系,並且第三個而:表示轉折關系,但是,還第四個而:表示承接關系,然後,才。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小題1:C小題2:A小題3:C小題4:(1)幸運的是能夠沒有折斷,沒有腐爛,便被人認為是有用之材,於是遭受到斧頭砍伐的災禍。
得分點:“材”,“為……所”,“患”,各1分,句意1分,***4分(2)就被喜歡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從此它就可以脫離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災難了。得分點:“好事者”,“以為”,“脫”,“遠”,句意,***4分(3)也沒有被樵夫、農民當作木柴,然後才能來到這裏,那麽這裏面的理數似乎不是偶然的啊。
得分點:“野人”、“所薪”“理”各1分,句意1分,***4分小題1:。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後面問題11.B12.C13.(1)壹旦失去雙親(父母),我就孤苦伶仃,沒有再繼續依靠下去的支柱,怎麽能再憑借我平庸的資質來玷汙清明的朝廷呢?(采分點:“煢”;“恃怙”;“塵默”各1分,通順1分,***4分)也可翻譯為:如果哪天自己變得孤苦伶仃,沒有了父母,我怎麽能再用我那愚鈍的才能來辱沒我朝的英明呢?(2)凡是有人送他東西,也不隨意(也姑且不)推讓,只要對自己來說是有盈余的東西,就(總是)會又隨心將東西散發給需要的人。
(采分點:“遺”“讓”“散”各1分,通順1分,***4分)14.孝順家人、節儉寡欲、不慕名利、熱心助人誠心待人(1點1分,***5分)15.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壹善言/見壹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也。(每處0.5分,***4分。
“野人者”與“幾希”斷開不扣分。)解析11.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用代入法,即將各選項解釋代入原文語境考察。
題中,B項解釋有誤。這裏的“贍”是“充足、富足”之意。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12.試題分析:A項的“乃”,前句中作連詞,相當於“於是”;後句中作副詞,相當於“竟然”。B項的“以”,前句中作連詞,表目的,可譯為“來”,也可不譯;後句中作介詞,表原因,相當於“因為”。
C項的“為”都作介詞,都相當於“給,替”。D項的“而”,前句中作連詞,表修飾,相當於“地”;後句中也作連詞,表承接,可不譯。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13.試題分析:翻譯文言首先要結合上下文大體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關鍵字、辨識該句句式,然後進行翻譯,壹般為直譯(某些特殊詞語,如官職名、地名、年號名等可不譯),註意字句的落實。翻譯時還要註意按現代漢語的規範,達到詞達句順。
本題中,第(1)句中的“煢”是孤苦伶仃的樣子;“恃怙”指依靠的對象,多指父母親;“塵默”喻指汙染、辱沒。第(2)句“遺”即“贈送”;“讓”是“推讓”之意;“散”是“散發”之意。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14.試題分析:這是壹道主觀題,答題時要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分析歸納。由他對母親的照顧和母親死後的表現得第壹點;原文得第二點;堅決辭官得第三點、幫他人贖身,散財助人得第四、五點。
考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15.試題分析:此題考查給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可先初讀文段知大意,然後根據文段中的動詞何以特殊詞語進行判斷。
(譯文孟子說:“舜居住在深山裏,與樹木、石頭作伴,與鹿、豬相處,他區別於深山裏不開化百姓的地方是很少的。(可是)等他聽了壹句善言,見了壹種善行,(就會立即照著去做,)像決了口的江河壹般,澎湃之勢沒有誰能阻擋得住的。”
)考點: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參考譯文何琦,字王倫,司空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龕,身為後將軍,父親何阜,身為淮南內史。
十四歲喪父,悲傷哀痛,超過了應有的禮節。性情沈穩敏捷,有見識,喜歡古學,學識淵博,居住在宣城陽谷縣,侍奉母親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顏悅色。
常常擔心食物匱乏,於是出任州郡主簿,舉薦孝廉,授予郎中,後來選補為宣城涇縣縣令。司徒王導舉薦他作參軍,他沒有上任。
等到遭遇母親去世,傷心地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著拐杖起身,棺材停放在靈堂裏,鄰居遭遇火災,煙火蔓延過來,家中無人可使,實在沒有辦法,就只要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壹會兒,風停火息,只有堂屋壹間,免於火災,這是被他的誠心所打動的結果。
服喪完畢,感慨嘆息說: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想用自己的智慧來博得點滴功勞,實在是為了獲得俸祿,來供養家人。我壹旦孑然壹身,成了孤獨的人,沒有可以依靠,怎麽還可用愚鈍之身來玷汙這個清明的朝代呢。
於是,修養身心,不與外人交往,沈溺於玩弄古籍,彈琴讀書,自娛自樂。不謀求產業,節儉寡欲,富有貧苦,與鄉鄰壹起***度。
鄉裏遭遇動亂,姐姐被嫁他人,何琦只有壹個婢女在身邊,於是替她贖身,還她自由。這樣做,不是為了小的謙讓,凡有所饋贈,也不茍且推讓,只要自己有多余的,就會拿來派發給他人。
任心做事,憑著心意去行動,不去占蔔,也沒有任何渴求。司空陸玩、太尉桓溫同時征召他,都不就認。
征召他做博士,也沒有去。簡文帝時擔任撫軍,敬佩他的名聲,又召為參軍,最後借病堅決請辭。
公車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騎侍郎、散騎侍郎,沒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沒有不誠服於他的。
桓溫曾經攀登琦縣界山,長嘆說:這山南有人嗎,為何妳到此止步了。何琦善於修養性情,年長而臉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雜糧,壹直以著述立說為事,著有《三國評論》,壹***撰寫收錄了壹百多篇文章,都流傳於世。
死年八十二歲。
6.英語翻譯幫我翻譯下功名大立,天也.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堯,天也.舜耕於歷山,陶於河濱,釣於雷澤,天下說之,秀士從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於天下,以求賢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澤之湛滯壅塞可通者,禹盡為之,人也.夫湯遇桀,武遇紂,天也.湯、武修身積善為義,以憂苦於民,人也.舜之耕漁,其賢不肖與為天子同.其未遇時也,以其徒屬堀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然後免於凍餒之患.其遇時也,登為天子,賢士歸之,萬民譽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無不戴說.舜自為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見盡有之也.盡有之,賢非加也;盡無之,賢非損也.時使然也.百裏奚之未遇時也,亡虢而虜晉,飯牛於秦,傳鬻以五羊之皮.公孫枝得而說之,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焉.繆公曰:“買之五羊之皮而屬事焉,無乃天下笑乎?”公孫枝對曰:“信賢而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君為明君,臣為忠臣.彼信賢,境內將服,敵國且畏,夫誰暇笑哉?”繆公遂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非加賢也.使百裏奚雖賢,無得繆公,必無此名矣.今焉知世之無百裏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務博也.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嘗食,藜羹不糝.宰予備矣,孔子弦歌於室,顏回擇菜於外.子路與子貢相與而言曰:“夫子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嘗絕音.蓋君子之無所醜也若此乎?”顏回無以對,入以告孔子.孔子憱然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小人也.召,吾語之.”子路與子貢入,子貢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達於道之謂達,窮於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省而不疚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昔桓公得之莒,文公得之曹,越王得之會稽.陳、蔡之厄,於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執幹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達亦樂,所樂非窮達也.道得於此,則窮達壹也,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虞乎潁陽,而***伯得乎***首.——(《呂氏春秋》十四、孝行覽——慎人)譯文:功名大立,是天意.為了這個緣故,就不謹慎做人,不可.舜遇堯,是天意.舜在歷山耕作,在河濱制陶器,在雷澤垂釣,天下人都喜歡他,優秀的人士都追隨他,是盡人事.禹遇舜,是天意.禹周遊天下,以求賢者,做事利於百姓,可以疏通的江河湖泊,禹全都疏通,是盡人事.湯遇桀,武遇紂,是天意.湯、武修身積善為義,體恤民生疾苦,是盡人事.舜在耕作打漁時,他的賢與不肖之處與後來做天子時相同,只不過那時還沒遇到時機而已,只好與他的弟子們耕作,捕魚,編蒲葦,結魚網,手足長了胼胝也不休息,這才能免於挨凍受餓的遭遇.等他遇到時機時,登基為天子,賢士歸附他,萬民贊譽他,男男女女,熱熱鬧鬧,無不喜悅.舜自做詩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見應有盡有.應有盡有的時候,他的賢明並未增加;壹貧如洗的時候,他的賢明並未減少.這都是時機造成的啊.百裏奚懷才不遇的時候,逃出虢國卻為晉國所虜,販牛於秦國時,以五張羊皮的價格被轉賣.公孫枝發現並很看重他,舉薦給繆公,三天後,請求把國家大事交給他管理.繆公說:“把國家大事交給用五張羊皮買來的人管理,不怕天下人恥笑嗎?”公孫枝回答:“相信賢明並任用他,這是君主的明智;讓位於賢明而甘列下位,這是臣子的忠心.君為明君,臣為忠臣.他的確是賢明的人,境內將信服,敵國將敬畏,誰還有閑心恥笑?”繆公就任用了百裏奚.他謀劃的事沒有不適當的,舉動必定有功績,卻並非增加了賢明.假使百裏奚雖賢,沒遇到繆公,必無此名望.如今怎麽知道世上就沒有百裏奚那樣的賢者呀?所以說人主要想求得人才,不可不廣開才路哦.孔子被困於陳、蔡之間,七日吃不到糧食,野菜裏壹粒米都沒有.宰予疲憊了,孔子在室內撫琴唱歌,顏回在外面擇菜.子路與子貢壹起對顏回說:“夫子被驅逐於魯,絕跡於衛,被砍樹驅趕於宋,困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辱夫子者不禁,夫子還撫琴唱歌擊鼓跳舞,不曾停止.難道君子就不知恥到這般地步嗎?”顏回無話可答,進門告訴孔子.孔子變色推琴,喟然而嘆說:“由與賜是小人哪.叫進來,我有話對他們說.”子路與子貢入,子貢說:“這種情況,可算是窮困了吧!”孔子說:“這是什麽話?君子通達於道才叫達,困於道才叫窮.如今丘恪守仁義之道,遭亂世之患,屬於正常,何來窮困之說?所以說自省而無愧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已至,霜雪已降,我因此知松柏之茂盛.昔日桓公醒悟於莒,文公醒悟於曹,越王醒悟於會稽.陳、蔡之困阻,對丘是幸事!”孔子剛毅地返身撫琴,子路昂揚地持盾而舞.子貢說:“我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下.”古之得道者,窮困也樂,顯達也樂,所樂的不是窮困顯達.得道至這種境界,則窮困顯達都無所謂了,不過是寒暑風雨的順序而已.所以許由怡然於潁陽,而***伯自得於***首.評論:想那舜在未發跡時,也不過“堀地財,取水利,編蒲葦,結罘網,。
7.《孔子家語》卷五“困厄”,求譯文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受困缺糧,飯菜全無,七天粒米未進,體力不支,白天也只能躺著休息。
顏回不知道從哪裏討來壹些米,回來後就煮起了飯,快要熟了。孔子卻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裏的飯吃。
壹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剛才他抓飯吃的事,起身說:“我剛才夢見了先父,這飯很幹凈,我用它先祭過父親再吃吧。”
(用過的飯是不能祭奠的,否則就是對先人不尊重——成傑註)顏回回答道:“使不得!剛才煮飯的時候,有點炭灰掉進了鍋裏,弄臟了米飯,丟掉不好,我就抓起來吃掉了。”孔子嘆息道:“人應該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壹定可信;人依靠的是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時也依靠不住。
學生們記住,了解壹個人是多麽不容易呀。”大致的意思就是這樣。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6.B(陳述、說明)7.B(①說的是“先主”;④是鄧芝說的話;⑤也是鄧芝說的話;⑥說的是鄧芝的儉樸)8.D(“蜀國壹定會重新開始對吳國的戰爭”與原文不符,應為“兩國可以再開戰”)9.(1)丞相諸葛亮深深憂慮的是孫權聽到先主去世,會有另外的打算,不知道他們將往什麽方向走。
(2)從來不經管私產,妻子兒女不免遭受饑寒,死的時候家裏沒有剩余的資產。文言文翻譯:鄧芝的字叫伯苗,是義陽新野人,漢代司徒禹的後代。
漢朝末年到蜀地,沒有受到重視和厚待。鄧芝聽說巴西太守龐羲喜歡人才,就前去投奔他。
先主(劉備)平定益州後,鄧芝任郫邸閣督。先主出行到郫縣,和他談話,(他的才幹)感到非常驚奇,提拔他任郫縣縣令,後又提升為廣漢太守。
鄧芝在任期間清正嚴明有政績,後又入朝任尚書。先主死在永安。
在此之前,吳王孫權請求結盟,先主接連派出宋瑋、費等和吳國洽談。丞相諸葛亮深深憂慮的是孫權聽到先主去世,會有不同的打算,不知道他們將往什麽方向走。
鄧芝求見諸葛亮,說:“現在國君年幼,剛登帝位,應該派大使重新締結與吳國的友好關系。”諸葛亮回答他說:“我已經思考好久了,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呀,現在才找到了。”
鄧芝問那人是誰?諸葛亮說:“就是妳呀。”於是派遣鄧芝到孫權那裏恢復關系。
孫權果然在猶豫,沒有及時接見鄧芝。鄧芝於是自己寫了份奏章請求見孫權,並說:“我現在來這裏也是為了吳國,不只是為了蜀國呀。”
孫權於是接見了他,孫權對鄧芝說:“我本來確實想與蜀國結盟,但是怕蜀國國君年幼,再加上國家小,力量弱,被魏國利用機會,自身也難保,因此而猶豫呀。”鄧芝回答說:“吳、蜀兩國有四州土地,您是個當代英雄,諸葛亮也是當代豪傑。
蜀國有層層堅固的天險,吳國有三江的阻擋,整合這兩個長處,***同組合成齒相依的關系,進可以兼並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這是理所當然的。您現在如果投靠魏國,魏國上策壹定是要妳入朝為臣,隨後要求妳的太子做他的內侍官;妳如果不聽從,他就會以叛逆為借口來討伐妳,蜀國此時壹定會根據情況決定對策,這樣的話,江南的地盤就不再是屬於妳的了。”
孫權沈默了好久說:“妳的話說的對。”於是決定和魏國斷絕關系,與蜀國結盟;隨即派張溫到蜀國通報。
蜀國又命令鄧芝再次前往,孫權對鄧芝說:“如果天下太平,兩個國君分頭治理,不也是很好嗎!”鄧芝回答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地上沒有兩個國君,如果吞並魏國之後,您還沒有深深知道誰是應該承當天命的人,那麽國君就各自弘揚他們的道德,大臣就各自竭盡他們的忠誠,武將敲起戰鼓,戰爭就又開始了。”孫權大笑說:“您說得實在懇切,就是應當這樣呀!”鄧芝任大將軍二十多年,賞罰英明果斷,善於體諒士兵。
身上的衣服、吃的東西都依靠官府供給,在樸素節儉方面毫不馬虎,從來不經管私產,妻子兒女不免遭受饑寒,死的時候家裏沒有剩余的資產。他的個性剛毅直率,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因而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