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包括很多種,漢字是其中之壹,漢字的簡化,從甲骨文時代就開始了。而今天所說的簡體字和繁體字,只是相對而言,古代有古代的簡體字和繁體字,當代有當代的簡體字和繁體字。
當代的簡體字,是建國之後才倡導的,大的簡化工作有兩次,壹次在五十年代,壹次在七八十年代,但第二次簡化沒有成功,無法推行。
漢字為表意文字,所謂的表意文字,就是看到字就能猜想到它表達的意思,當然,這也是從大體上說的。甲骨文最具表意的特征,之後隨著文字的發展,漢字的簡化,漸漸的,字變得越來越抽象,越難從字面上去推斷它的意思了。
從這個角度說,繁體字保留的表意的成分比簡體字多壹些。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比較容易理解字的意思,也就比較好掌握。
但繁體字比簡體字難寫,這是它的缺點,為了提高書寫效率,人們千百年來才在有意無意中使漢字簡化。
但簡化的過程,無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總要遵守壹定的規律,不能亂來。即使是強制簡化的,不遵守文字的規律,也不能成功。
再從書法的角度說,繁體字比較好用於書法。字體也有雅俗之分,壹般認為,繁體字比較雅,簡體字比較俗,這是因為簡體字用於日常生活,而繁體字現在成了古董(對大陸而言)。且千百年來,人們用毛筆寫了多少繁體字,所以說繁體字用於書法,比較雅,也是壹種習慣。我們現在刻章大都用的是篆文,因為在古代,在繁體字流行的時代,寫篆文也表現出高雅,同時也是壹種習慣。
現在沒有人會在日常生活中用篆文書寫,因為那樣吃力不討好。我們在提倡寫當代簡體字的今天,自然也沒有必要在日常生活中用繁體字書寫。而有些地區現在還保留繁體字的日常使用,我們也不能強迫他們使用簡體字。使用文字,首先要考慮的是人們的習慣。
臺灣和香港用的幾乎都是繁體字,這個問題要從歷史中去具體分析,這兩個地區不是被分離出去很久嗎?而且畢竟現在香港才回歸幾年,而且要五十年不變,所以他們也就還是使用繁體字。
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多讀讀文字語言學方面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