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鼎”的成語典故
拔山扛鼎
嘗鼎壹臠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聲鼎沸
壹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勢
力能扛鼎
嚴重九鼎
夏傳九鼎
可以和考古發現相印證的是,不少古代文獻都把中國開始鑄造青銅器的年代定在夏代。相傳,由於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 各部落領袖紛紛把他們的藏金(青銅)獻給夏禹,而各方國的酋長,也把他們各族的圖像進奉。夏禹於是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征九州 。
夏禹所鑄的九個大鼎,後來便成為夏商周三代相傳、作為國家政權象征的「九鼎」,而「定鼎」、「問鼎」、「鼎遷」,都是指國家政權的確立或變革,這表明了青銅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這九個鼎後來流傳至春秋時代的東周王室,並出現楚王「問鼎中原」的故事。這壹故事發展到漢代,又有「泗水取鼎」的故事:據說九鼎後來被秦昭王奪走,搬運途中壹只鼎掉進了泗水。秦始皇時派人打撈,剛拽出水面,被龍咬斷繩索又落入水中——因為秦朝無德,不該保有九鼎。
問鼎 《漫畫問鼎》
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問鼎三甲、問鼎中原、問鼎拳王寶座等等,其實問鼎的故事源自春秋時代楚莊王向王孫滿問鼎的歷史故事。楚莊王故意在洛水附近邊界駐軍,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莊王就向王孫滿打聽周室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很有技巧地回答說:天子能夠得到天下是因為他有德行而非因為有鼎,並歷舉夏商朝君主為例,以說明如果有德行,即使鼎小也很重,反之,雖大亦輕。周室雖漸衰微,但仍然是天定的統治者,所以鼎的輕重是不可隨便問的。楚莊王問鼎意在取代周室,取得天下。這就是鼎對國家十分重要的原因。
“列鼎而食” 和“鐘鳴鼎食”
古代的貴族通常用鼎來煮肉,把不同類的肉分用幾個鼎來煮,熟後直接取食,因此古籍中有“列鼎而食”的說法。
另外,到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造鼎做為祭祀的禮器,青銅器的鑄造過程較陶器困難得多,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通常只有統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就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征,所以又以“鐘鳴鼎食”代表貴族的生活。
Ⅱ 含有"鼎"字的成語故事
問鼎中原。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壹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壹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問鼎”的典故語出《左傳·宣公三年》,大意是: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來到洛陽,在周天子境內檢閱軍隊。
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借機詢問周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說: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國君無道,鼎大也輕。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詢問。楚莊王問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結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孫滿的嚴詞斥責。
後來就把圖謀篡奪王位叫做“問鼎”。
希望能幫到妳!
Ⅲ 含鼎字的成語故事
三足鼎立
拼音:來 sān zú dǐng lì 簡拼自: szdl
近義詞: 鼎足之勢、鼎足三分 反義詞: 不打自敗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三方對立
解釋: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劉備被迫南撤,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諸葛亮認為可以聯吳抗曹。孫權多謀善斷,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於是與蜀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號稱80萬大軍,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Ⅳ 關於'鼎"的成語故事
問鼎中原:夏朝經歷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無道亡國,九鼎為成湯所得,成湯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經歷550多年,到前1046年,紂王暴虐亡國,九鼎為姬發所得,姬發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莊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義,到周王室去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結果在周大臣王孫滿那裏碰了壹個軟釘子。王孫滿說:“統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莊王很不服氣地說:“妳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國有的是銅,我們只要折斷戈戟的刃尖,就足夠做九鼎了。”王孫滿說:“大王您別忘了,當初夏禹是因為有德,天下諸侯都擁戴他,各地才貢獻銅材,啟才能鑄成九鼎以象萬物。後來夏桀昏亂,鼎就轉移給了商;商紂暴虐,鼎又轉移給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雖小卻重得難以轉移;如果天子無德,鼎雖大卻是輕而易動。周朝的國運還未完,鼎的輕重是不可以問的。”莊王無話可說。從此以後,人們就將企圖奪取政權稱為“問鼎”。
壹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壹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壹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壹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在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Ⅳ 含鼎字的成語故事
三足鼎立
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簡拼:
szdl
近義詞:
鼎足之勢、鼎足三分
反義詞:
不打自敗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三方對立
解釋: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出處: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例子:
謁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劉備被迫南撤,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諸葛亮認為可以聯吳抗曹。孫權多謀善斷,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於是與蜀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號稱80萬大軍,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Ⅵ 壹言九鼎故事中還含有壹個成語故事。這個成語故事是什麽又是什麽意思
很多年前, 壹個爸爸和壹個媽媽想休假,所以他們決定晚上去城鎮。他們叫來最信任壹個人來照看孩子。當保姆來的時候,他們的連個孩子已經在床上睡著了。所以保姆只是看了看孩子是否睡的好,就坐下了。
深夜,保姆覺得無聊就想去樓下看電視。但是她看不了,因為樓下沒有電視(因為孩子的父母不希望他們的孩子看太多垃圾)。她就打電話給孩子的父母,問是否可以在他們的臥室看電視,當然孩子的父母同意了。
但保姆又想要最後壹個請求。
她問是否可以用毯子或者衣服蓋住那小醜雕像,因為那使她感到很害怕。
電話沈默了壹會。
(此時爸爸在和保姆通話)
他說:帶孩子離開房間……
我們將會叫警察……我們從來沒有什麽小醜雕像。
那小醜很可能是壹個從監獄逃出來的殺人犯。
電話裏沈默了壹會兒。
(正在跟保姆通話的孩子的父親)說:帶上孩子們,離開房子……我們會通知警察……我們沒有壹個小醜雕像……
孩子們和保姆被小醜謀殺了。
結果是,小醜是壹個從監獄裏逃出來的殺人犯。
如果妳不在5分鐘內轉發這個貼子,這個小醜在淩晨3點時將會拿著刀站在妳的床前。
我在這裏發了,這就是惡魔般的小醜沒有殺我的原因
Ⅶ 有關鼎的成語和典故
拔山扛鼎
嘗鼎壹臠
春秋鼎盛
大名鼎鼎
鼎鐺有耳
鼎鐺玉石
鼎鼎大名
鼎足三分
人聲鼎沸
壹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足之勢
力能扛鼎
嚴重九鼎
Ⅷ 壹言人鼎故事還含有壹個成語故事,這個成語是什麽又是什麽意思呢
壹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趙王派相國平原君去楚國謀求聯合抗秦。平原君在門客中選中了文武兼備的十九名隨員,離預定的二十名還差壹員。平日並不受重視的門客毛遂經過自薦,被平原君批準隨行。
起先,隨行的另外十九人都很瞧不起毛遂,暗中譏笑他。但到了楚國,在相互交談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覺得毛遂是個很了不起的人,對他都很欽佩。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都在臺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十九人便慫恿毛遂上臺去說服楚王。
毛遂憑著自己大無畏的英勇氣概,按住劍,順著臺階走上臺去,對平原君說:“趙國和楚國聯合起來抵禦秦國,兩句話就能說明其利害關系,為什麽從早上到中午,還沒談出個結果來?''
楚王問平原君說:“他是什麽人?"
平原君回答說:“他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聽說毛遂只是個門客,怒氣沖沖地喊道:“妳這是幹什麽?我在和妳的主人說話,妳快退下去!"
毛遂按著劍走上前去,對楚王說:“大王之所以敢當眾斥責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現在大王離我不過十步,楚國再強大,大王也倚仗不著,因為我手中有劍,妳的性命掌握在我的手裏。而且我的主人就在這裏,我和主人說話,妳憑什麽斥責我呢?"
楚王見毛遂壹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壹時驚呆了,不知怎麽辦。毛遂又繼續說:“楚國是個大國,地方五千裏,雄師百萬,按理說應該稱霸天下。可是令人失望的是,強大的楚國在秦國面前,竟然膽小如鼠,以前秦將白起只帶幾萬軍隊攻打楚國,壹舉就攻下了妳們的國都郢城,再戰燒毀了妳們的祖墳。這種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都為妳們感到羞恥,可是大王竟然對此無動於衷!所以,楚、趙聯合抗秦,不僅僅是為了趙國,也是為了楚國!道理是如此簡單,大王竟然在我主人面前斥責我,不是太沒道理了嗎?”
毛遂壹席話,使楚王茅塞頓開,連連點頭說:“先生的話說得很有道理,我壹定傾全國之力與趙國聯合,***同抗秦!”
於是,趙、楚兩國歃血為盟。楚趙結盟後,平原君帶著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百數,自以為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毛先生在我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三寸之舌,勝過百萬強兵,他壹到楚國,只用了壹席話,便使趙國的威望重於九鼎、大呂,他真是壹個了不起的人!"
後來,“壹言九鼎”這壹典故,用來形容言辭有分量;有時也用來表示說到做到,信守諾言。
Ⅸ 壹言九鼎的故事中還含有壹個成語故事,這個成語是什麽是什麽意思
毛遂自薦 ;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壹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壹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妳壹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壹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壹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鐘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壹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壹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壹言九鼎”的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在就成了信守諾言了!
Ⅹ 含有鼎字的成語故事。寫三個。
人聲鼎沸來、
壹言九鼎、
鐘鳴鼎自食、
問鼎中原、
革故鼎新、
大名鼎鼎、
力能扛鼎、
三足鼎立、
春秋鼎盛、
嘗鼎壹臠、
鼎足而立、
鼎足之勢、
鼎鐺玉石、
調和鼎鼐、
牛鼎烹雞、
鼎鼎有名、
鼎成龍升、
九鼎大呂、
拔山扛鼎、
舉鼎絕臏、
鐘鼎之家、
群情鼎沸、
鼎足三分、
鐘鼎山林、
魚遊沸鼎、
拔山舉鼎、
鼎折覆餗、
四海鼎沸、
商彜周鼎、
鼎足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