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自幼壹邊攻讀儒經,壹邊學醫,曾拜泉州名醫蔡茗莊為師學醫。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舉,曾任直隸省威縣知縣等職,在任上曾自選有效方劑救治水災後罹患疫病的百姓。嘉慶二十四年(1819)以病告歸,在長樂嵩山井山草堂講學,培養醫學生,壹時學醫弟子極多。
陳修園的時代,壹般醫生為了應付門診,多半只學習唐、宋以來各個醫家的藥書、方書,想從中找出幾個治病的藥方,而對祖國的醫學經典著作、理論著作和《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以及《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到著作並不感興趣。更不願為研究這些著作而下苦功夫。
陳修園感到這股輕視中醫基本理論的風氣是不正常的。為了扭轉這股學氣,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陳修園告老還鄉,在福建省嵩山井上草堂講學,不但把他數十年來研究這幾部中醫經典的體會傳授給學生,而目,大力呼籲其他醫學家也應對這方面的學習加以重視。聽他講課的人很多,來自全國許多地方。
在醫學理論上陳修園特別推崇張仲景,是維護傷寒派的中堅人物之壹,也是繼張誌聰、張錫駒之後最有影響的尊經崇古派。在傷寒研究的爭論中,他極力反對方有執、喻嘉言的“錯簡”說,認為王叔和重新編註的《傷寒論》已經把張仲景的學說完整地流傳下來,不能隨便改動和取舍。他在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方面的代表著作有《傷寒論淺註》、《金匱要略淺註》和《傷寒醫訣串解》,前兩書曾三易其稿,史書稱其“多有發明,世稱善本”。他還將《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中的方劑和治法編成《長沙方歌括》、《傷寒真方歌括》與《金匱方歌括》,易於記憶、習誦,對後學理解《傷寒論》、《金匱要略》很有幫助。雖然有人說陳修園註疏古籍有獨到之處,但他上述著作的廣泛流傳主要是因為他的研究具有深入淺出的特點,為後學者、特別是初學者研究張仲景典籍提供了入門的階梯。
在臨床治療上,陳修園長於用溫補脾腎的方法治療雜病,不喜用寒涼滋陰的藥物。如他自己所說:“寒涼之藥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陰降火及不涼不溫之品,最是誤人。余素不喜寒涼,姑以寒涼方之不可棄者列”。他雖然承認滋腎丸、四生丸、清燥救肺湯等寒涼方劑能培補生氣,是治療“癆門”(肺結核壹類消耗性疾病)不可少之方,但也只能暫用。而對保元方、六君子湯、五味異功散、歸脾湯、附子理中湯等溫熱方劑則大贊其“補虛退熱,進食除疾”、“益精氣,扶元氣”的功效,有“補火以致水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