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鐵、金、銀、鏡子等奢侈品傳到了西方。
葡萄、核桃、胡蘿蔔、辣椒、豆類、菠菜(也稱波斯菜)、黃瓜(中文稱葫蘆科植物)和石榴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加了更多選擇。大篷車主要從中國運來。
2.它有利於中西文化交流。
在皮拉斯戰役中,阿拉伯人沿著絲綢之路將中國戰俘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擅長造紙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傳遍了全世界。
自漢朝出兵西域囤積開發農業後,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的西域士兵使用,並逐漸傳播到更遠的國家。
中國古代的印刷術也是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傳播的技術之壹。
3.有利於中西宗教交流。
佛教在漢代之間傳入中國後,南北朝時期開始在中國傳播,並使之成為中國化——禪宗。佛教文化為中國傳統哲學和宋明理學的發展註入了新的血液。佛教的節奏給中國古代詩歌的四聲帶來了改進,增加了音樂節奏之美。其內容豐富了中國語言的詞匯,“大世界”、“絕法”、“恒河沙量”、“極樂世界”、“放下屠刀成佛”等上百個成語成為各行各業的流行語。今天幸存的北魏宋嶽塔、唐代長安大雁塔、扶風法門寺、五臺山南禪寺、北固寺、遼代應縣木塔、杭州六和塔等。,它們的石拱門和木拱門精致巧妙,堪稱國寶。至今國際友人無不感嘆不已。這些建築極大地吸收了印度和西方的建築技術(印度吸收西方)。唐太宗年間,僧人玄奘(602-664)經中亞由陸路赴印度取經講學。歷時十六年,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記》記錄了當時印度的政治、社會、風土人情,至今仍是印度學者研究印度中世紀歷史的第壹份重要資料。他取回了657部佛教經典,唐高宗專門在長安建造了雁塔來收集和翻譯它們。後來,高僧易經(635-713)再次由海路前往印度,又用了16年時間,取回了400部佛經。他的作品《南海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大和尚傳》向中國介紹了當時南亞各國的文化和生活,他們的辛勤勞動在當時是壹件大事。
景教(也稱天主教東正教)於唐初由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Xi安碑林所寫的大秦景教《中華碑》就是壹個活生生的見證。雖然它的影響不如佛教和伊斯蘭教,但它是東西方交流史上的壹件大事。唐朝中期從波斯傳入的摩尼教(又稱祆教、祆教),中國以後稱為祆教。它相信光明必將戰勝黑暗,正義必將根除邪惡,這是許多勞動人民深信不疑的。唐宋以後的許多農民起義的領袖,都是用它的教義來組織貧農反抗封建統治者的。1368年建立的明朝是由阿明信徒建立的。盛唐時期傳入中國的伊斯蘭教,主要是由中近東食古帝國的胡商所斡旋。受到唐朝官員的推崇,廣州、長安等地開始出現了許多清真寺。中國的造紙術也在盛唐時期傳入了大食品帝國。很快通過它傳入歐洲各國。
衍生知識-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指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和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壹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和歐洲各地的陸上商貿通道。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1世紀,壹直使用到16世紀。它是東西方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了西域的基本幹道。西起西漢長安(東漢洛陽),經河西走廊至敦煌。從敦煌出發,分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玉田、莎車,經青脊、今帕米爾至大嶽、安息,西達調治、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過青脊到大灣,到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最初的功能是運輸中國古代生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德·馮·李希霍芬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時,它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溝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它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也被稱為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興盛於唐宋,變遷於明清。這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
隨著唐政府對絲綢之路的開發,特別是隋唐大運河的通航,江南的富庶與中原的聯系大大加強。南方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洛陽和長安,並通過絲綢之路出口到西方。唐朝與中亞各國的聯系不斷加強。貞觀十四年(640年),粟特人將釀酒技術傳入中國,大批猶太商人湧入中國,使絲綢之路上的使者和商業往來活躍起來。受這條復興的貿易路線影響最大的國家是日本。8世紀時,日本外交節將許多西方文物帶到了日本首都奈良。這些珍貴的古代文物也保存在奈良正藏醫院。日本最大的宗教佛教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