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ú tōng gǔ
2 英文參考Zútonggǔ BL66 [中國針灸學詞典]
zútōnggǔ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6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66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足通谷 漢語拼音 Zutonggu 羅馬拼音 Tungku 美國英譯名 Communicating the Valleys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66 日本 66 法
國 莫蘭特氏 V66 富耶氏 德國 B66 英國 B66 美國 BI66
足通谷為經穴名(Zútonggǔ BL66)[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陽膀胱經[1]。足通谷是足太陽膀胱經的滎穴,五行屬水[1][2]。足即足部,通即通過,谷即山谷,此穴在足部本節前凹陷處,脈氣由此通過,故名足通谷[1]。足通谷主治頭項,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鼻塞,鼻衄,舌腫,目赤,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腰膝酸痛,癲狂,疝氣,瘧疾,頭痛,項痛,目眩,目弦,項強,癲癇,現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療精神分裂癥,神經性頭痛,哮喘,精神病,頸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4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本輸》:溜於通骨。
5 穴名解足即足部,通即通過,谷即山谷,此穴在足部本節前凹陷處,脈氣由此通過,故名足通谷[1]。
通,通暢,疏通,洞達也。谷,陰象也。本穴為足太陽膀胱經所流之滎穴,脈氣通於足少陰腎經的然谷,本穴以下為“至陰”,張隱庵謂本穴“通於足少陰之然谷,故名通谷”。更以本經至此接近陰經,亦通谷為陰象之義。[3]
6 特異性足通谷為足太陽膀胱經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水[1][2]。
7 所屬部位足部[4]
8 足通谷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足通谷穴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2]。
足通谷穴位於跖區,第五跖趾關節的遠端,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1]。
足通谷穴位於足跗外側,第五跖趾關節前下方凹陷處[5]。
足通谷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足通谷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
9 足通谷穴的取法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第五跖趾關節前下方凹陷處,赤白肉際處取穴。
足通谷位於跖區,第五跖趾關節的遠端,赤白肉際處。伸足取穴[1]。
垂足著地或仰臥位,第5跖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處取穴[6]。
快速取穴: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與足掌相連接的關節,關節前方皮膚顏色交界處即是足通谷穴[7]。
10 足通谷穴穴位解剖足通谷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短、長屈肌腱、小趾近節趾骨骨膜。有趾底動、靜脈。分布著趾底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皮膚為足背和足底皮膚移行部位,皮厚,由足背外側皮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的淺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內,足趾的淺靜脈註入足背靜脈網的外側,並有纖維束連於皮膚和足筋膜。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足底深筋膜,在小趾近節趾骨下方,經趾骨和趾長、短肌(腱)之間,該肌由脛後神經及其分支足底外側神經支配。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趾近節趾骨底的跖側面[1]。
皮膚→皮下組織[8]。
10.2 穴區神經、血管有趾背神經、動脈分支和趾底固有神經和動脈的分支分布[8]。
布有趾底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並有趾底動、靜脈通過[5]。
11 足通谷穴的功效與作用足通谷具有清熱安神,清頭明目的功效。
足通谷有泄熱、安神、清頭目等作用[1]。
足通谷功能除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為足部通脹消谷之穴,可與腹通谷互參[3]。
足通谷有疏風清熱之功,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癲狂[3]。
12 足通谷穴主治病證足通谷主治頭項,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鼻塞,鼻衄,舌腫,目赤,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腰膝酸痛,癲狂,疝氣,瘧疾,頭痛,項痛,目眩,目弦,項強,癲癇,現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療精神分裂癥,神經性頭痛,哮喘,精神病,頸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宮出血等。
足通谷主治頭項、下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鼻塞、鼻衄、舌腫、目赤、熱病汗不出、頸項強痛、腰膝酸痛、癲狂、疝氣。瘧疾等[1]。
足通谷穴主治頭痛、項痛、目眩、鼻衄、癲狂[8]。
足通谷主治頭痛,目弦,項強,癲狂,鼻衄等[5]。
足通谷穴主治頭痛,目眩,鼻衄;項強;癲癇[6]。
現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療精神分裂癥、神經性頭痛等[1]。
1.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哮喘,精神病,癲癇;
2. 其它:頸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2~0.3寸[6][8],局部有脹痛感[6]。
壹般直刺0. 3~0.5寸[1][5]。
註意:足通谷穴深部正當脛後動、靜脈處,故針刺時應避開[6]。
13.2 灸法可灸[1][6][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14 足通谷穴的配伍足通谷配上星、內庭,有清熱涼血通竅的作用,主治鼻鼽衄。
足通谷配章門、豐隆,有健脾胃,祛痰濕,安神誌的作用,主治癲癇,精神分裂癥。
足通谷配大椎、天柱、列缺,治頭項病[6]。
足通谷配太陽、攢竹、印堂、迎香,治急性鼻衄[6]。
足通谷配環跳、犢鼻、陽陵泉、足三裏,治下肢半身不遂[6]。
15 特效 ***常按足通谷穴,可治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癥[7]。
16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身疼痛、善驚、互引鼻衄,通谷主之。狂、癲疾,陽谷及築賓、通谷主之。食飲善嘔、不能言,通谷主之。
《類經圖翼》:主頭痛目眩、項痛鼻衄、善驚、結積、留飲、食多不化,通谷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頭重目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