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的《素問》篇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在中醫理論中,五臟對應著五行,其中心屬火,與酸味、綠色、紅色相應。肝屬木,與酸味、綠色、春季相應。肺屬金,與辛味、白色、秋季相應。腎屬水,與鹹味、黑色、冬季相應。脾屬土,與甘味、黃色、長夏相應。
五氣則是中醫對於人體情感反應的描述,喜怒悲憂恐分別對應著心的五行屬性。喜屬火,怒屬木,悲屬金,憂屬水,恐屬土。
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五臟對應著五種情感反應。心的屬火,所以當心火旺時,人容易產生喜的情感;肝屬木,與酸味、綠色相應,所以當肝氣郁結時,人容易發怒;肺屬金,所以當肺氣虛時,人容易產生悲傷的情感;腎屬水,所以當腎氣弱時,人容易感到憂郁;脾屬土,所以當脾胃不和時,人容易感到恐懼。
五臟的重要性體現:
1、五臟與精神情誌活動密切相關:
五臟主宰精神情誌活動,如心主血脈,藏神明,肝主疏泄,藏血,脾主運化,藏意,與思慮相關,肺主氣,藏魄,腎主藏精,藏誌。當五臟功能失衡時,會引發精神情誌的異常表現。
2、五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和能量的供給中心:
五臟通過自身的功能活動,為機體提供所需的物質和能量。例如,心主血脈,可供給全身血液;肝主疏泄,參與消化和代謝過程;脾主運化,供給水和營養物質;肺主宣發肅降,參與氣體交換;腎主藏精,調節體液平衡。
3、五臟與疾病的發生和傳變密切相關:
五臟不僅主宰人體的生理功能,還與疾病的發生和傳變密切相關。許多疾病都是從五臟失調開始的,如心臟病可導致心悸、心律失常等;肝病可引起脅痛、黃疸等;脾病可引起腹脹、腹瀉等;肺病可引起咳嗽、咳痰等;腎病可引起腰膝酸軟、眩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