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前溪,諸城人,富有錢谷。遊俠好義,慕郭解之為人。禦史行臺按訪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
有少年來,館谷豐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飼畜,給食周至。問其姓字,少年雲:“主人楊姓,我其內侄也。主人好交遊,適他出,家惟娘子在。貧不能厚給客,幸能垂諒。”問主人何業?則家無資業,惟日設博場,以謀升鬥。次日,雨仍不止,供給弗懈。至暮,銼芻,芻束濕,頗極參差。丁怪之。少年曰:“實告客:家貧無以飼畜,適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異之,謂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強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雲:“娘子言:我非業此獵食者。主人在外,嘗數日不攜壹錢,客至吾家,何遂索償乎?”丁贊嘆而別。囑曰:“我諸城丁某,主人歸,宜告之。暇幸見顧。”
數年無耗。值歲大饑,楊困甚,無所為計。妻漫勸詣丁,從之。至諸,通姓名於門者。丁茫不憶,申言始憶之。躧履而出,揖客入。見其衣敝踵決,居之溫室,設筵相款,寵禮異常。翌日,為制冠服,表裏溫暖。楊義之,而內顧增憂,褊心不能無少望。居數日,殊不言贈別。楊意甚急,告丁曰:“顧不能隱,仆來時,米不滿升。今過蒙推解,固樂,妻子如何矣?”丁曰:“是無煩慮,已代經紀矣。幸舒意少留,當助資斧。”走伻招諸博徒,使楊坐而乞頭,終夜得百金,乃送之還。歸見室人,衣履鮮整,小婢侍焉。驚問之。妻言:“自君去後,次日即有車徒賫送布帛菽粟,堆積滿屋,雲是丁客所贈。又婢十指,為妾驅使。”楊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舊業矣。
異史氏曰:“貧而好客,飲博浮蕩者優為之,最異者,獨其妻耳。受之施而不報,豈人也哉?然壹飯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丁惟寧(1542年-1611年) 明代人。字汝安,號少濱,又字養靜。祖籍海州,父輩遷至藏馬山下(今膠南市大村鎮壹帶)定居。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年)科舉人,四十四年乙醜(1565年)聯捷進士,走上仕途,丁惟寧“性剛直激烈,不避強禦”。為政“遇事敏練,無留牘。五彌謹舉,行治第壹”,不畏權貴、剛直不阿。在山西長治任職時,縣內多有強勢之家,平日橫行霸道,作威作福,奴役百姓,上下苦之,官府也不敢說話。丁惟寧到任後,盡治以法,對勢家先禮之,後法之,如有觸犯,嚴懲不貸。並革出不合理的苛捐雜稅,經過五年的治理,社會治安穩定,老百姓生活大有好轉。因政績好升官離任時,縣內百姓,萬民空巷、夾道送之,後長治百姓在縣城內為丁惟寧立祠紀念,世代傳頌。二百年後,丁惟寧的七代孫丁琰又來長治縣任知縣,地方父老還請他壹起來拜謁丁公祠。丁惟寧任職禦史巡按直隸時,當時白蓮獄株連千余人,丁惟寧審理後,“悉為寬之”。有壹地方上土豪,是京城內相國張居正的親戚,持勢稔惡。丁惟寧剛壹到任,就有數百人告狀,丁惟寧將土豪帶之公堂與告狀人對質,最終土豪服了,請求看在京城太師張居正之面,饒恕之。丁惟寧不應,並按照當時法律,將這土豪斬首示眾,因而得罪了張居正,被免職,時年32歲。張敗後,皇上起用丁惟寧鄖襄兵備,當時的道巡撫李材挪用軍餉,揮霍無度,激起兵變。丁惟寧事前勸阻之,李材不聽。至事發,李材急請丁惟寧去安撫亂兵。為穩定大局,丁惟寧臨危不懼,單身壹人,“馳往開諭”,曉之以情,動之以禮,苦口婆心,經過兩天的勸解安撫,鬥智鬥勇,總算制止了壹場大亂。可誰知巡撫李材不但不感恩加獎,反而上疏朝廷,說是因丁惟寧激起的兵變,將罪責全推給了丁惟寧,昏庸無能的明萬歷皇上,不辯黑白,竟將丁惟寧貶官三級,調湖廣臯副,後又補鳳翔,丁惟寧看到明末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遂心灰意冷,於是托病不就,退職還家,此時年剛過四十歲。退職後還家,居於九仙山山麓下(即今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丁家樓子村),現村中有丁氏祠堂。
節儉持家
丁惟寧性節儉,寡交遊,服汗布衣,治家很嚴。三次任要職,但每次回家,隨帶行李,僅圖書衣被而已,別無長物。這次以監察禦史之身份告老還鄉,仍不張揚。回家後,諸城縣令派人送八百金給他,他大驚不受。公人說:這是按照慣例所送,應該接受,否則,不利於後來者。丁惟寧說:我辭官回家而受祿將何居?堅辭不受。丁惟寧自蓋草房,西園種韭數十畦,收割後除自食,也拿到市場上去賣數十文自給。有人嘲笑他,辭千金不受而求利於幾畦韭菜,有什麽意思。他說:“官銀非吾所有,圃蔬自食其力”,鄉人皆嘆服而敬之。他以樸素傳家,雖做過高官,但仍居草房,不避風雨,後翻蓋居室時,起堂稍高,已架上梁了,他看到了,嚴命匠人再低壹點,說:“太豪華了,無示子孫侈也!”
文學作品
丁惟寧自小聰穎,年弱冠舉於鄉,剛過二十就中進士。既是嘉靖萬歷年間的大名士,又有文學創作的大手筆,壹生創作了大量的著作。但他雖能詩,不苦吟,亦不存稿,現在能見到的有散文《改建龍灣鎮巡檢司記》,詩《顏明府招遊瑯琊臺海神廟》,《觀海行》,《雪霽超然臺步月》,《登北極臺懷舊》,《張州倅左川招飲超然臺同陳憲副後崖即席賦》,《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謠》,《山中即事》,明歷歷三十壹年(1603年)諸城縣誌《序言》等。
作品疑案
多年來,因《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真名疑案,使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為之殫精竭慮,各種推斷與考證異彩紛呈,近年,有關專家學者以遺存在民間鮮為人知的明代字畫、方誌、族譜、碑刻等文物為依據,將確鑿的史實與縝密的論證有機結合,並參照了丁惟寧壹生的經歷,首次推出《金瓶梅》作者“丁惟寧說”,並得到學術界的認可。
2012年5月12日,山東學者王夕河在“王夕河《<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學術討論會上公布了自己最新的學術成果《<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在20多年的時間裏,王夕河通過對《金瓶梅》中含有的大量的方言借音字的分析考證得出壹個驚人的結論,《金瓶梅》含有大量的山東諸城方言,其作者蘭陵笑笑生應該就是隱居於五蓮山的丁惟寧。 丁耀亢生於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卒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享年七十壹歲。 字西生,號野鶴,自稱紫陽道人,後又稱木雞道人,山東諸城人。明清兩代小說家,[清](明萬歷年間補博士弟子員,後屢應鄉試皆不第,僅中副榜。據乾隆《諸城誌》“六旬後病目……更著”及《四庫總目提要》壹卷,起丁未,止己酉推算)少弧,負奇才,倜儻不羈。弱寇為諸生,走江南,遊董其昌之門,與諸名士聯文社。既歸,郁郁不得誌,作《天史》十卷,明末鄉國盜起,他曾幫助所善王遵坦募兵數千人,解安丘之圍。順治四年入京師,由順天籍拔貢,充鑲白旗教習。於華嚴寺築室,名曰陸舫,日與當時名公卿如王鐸、傅掌雷、張坦公、劉正宗、龔鼎孳等賦詩其中,名大噪。後為容城教諭,遷惠安知縣,以母老不赴。
丁耀亢著作
丁耀亢著有小說《續金瓶梅》前後集,***六十四回。是他的立名之作,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有壹定地位。中敘《金瓶梅》中諸人各復投身人世,以了前世之因果報應。全書以《感應篇》為說,每回都有引子,敍勸善戒淫惡之說。卻又如《金瓶梅》壹般亦雜以淫穢之描寫,故後來亦為禁書。該書藝術成就遜於《金瓶梅詞話》,且有宣揚因果報應的消極思想,但在疾世抒奮方面,超乎許多作品。該書以宋金征戰為歷史背景,影射明清易幟的悲切現實。他運用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對昏君、佞臣、弊政、惡習等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對清朝統治者的黑暗政治予以抨擊。
其中敍金人南下的行動,與漢人受苦之狀頗多,似作者正在描寫他自己親身的經歷,很是動人。後來有人改易此書中人名及回目,並刪去絮語因果之語,成《隔簾花影》四十八回,又名《三世報》,書尚未完,亦以淫穢被禁。
戲劇有傳奇四種,為《西湖扇》二卷,《化人遊》壹卷,《蚺蛇膽》二卷、《赤松遊》三卷,曾於順治時進呈。《四庫全書存目》收存《丁野鶴詩鈔》十卷,凡五種,:為《椒邱集》二卷,《陸舫詩鈔》五卷,《江幹草》壹卷,《歸山草》壹卷,《聽山亭草》—卷。《諸誠誌》又載《逍遙遊》二卷,為詩為文。《天史》十卷,系纂歷代吉兇諸事而成,被焚於南都,該書抄本現已被發現。另著作還有《家政須知》壹卷,《出劫紀略》壹卷,《增刪補易》十五卷,《管見》壹卷,《集古》壹卷,《問天亭放言》壹卷。今人整理《丁耀亢全集》,已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3)。
《天史》類列歷代兇吉祥災之事,抒己生不逢時之慨,後此書被焚,已不傳。《出劫紀略》凡十三篇,記丁耀亢親身經歷的壹些史實,即清軍入及丁投奔南明弘光政權的經過,其中李自成大順軍在膠東的活動,對了解當時社會狀況尤其是農民軍土地政策等,頗有參考價值。
丁耀亢出身於壹官僚家庭,祖父純,父惟寧都中過進士,父官至湖廣勛襄兵備按察副使,弟兄六人中也有數人科舉獲名。
丁耀亢自少年時代聰穎過人,頗有智謀。但他在科場屢試不第,後得進充任教習,郁郁不得誌。
明末清初,國事腐敗,弊政多端,階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清入關前後的戰火燃及山東,丁耀亢飽嘗了戰亂之苦。
丁耀亢懷才不遇,倜儻不羈,把這些情感誌趣流於筆端,撰寫了壹系列較有影響的作品,成為壹頗具個性的文化人。
丁耀亢壹生著述宏富,詩文踔厲風發,情感激越,連寫景的詩作也露出傾瀉憤懣的風格,不難看到對清朝專制政治的憤恨。
丁耀亢“雄心傲骨氣錚”,又勤懇地筆耕不輟,在那個時代難免會招惹禍端,清初文字獄盛行,他難逃厄運。《續金瓶梅》壹出,他便被逮捕,關押120天,經友人營救獲釋。就在他死後,清廷有多次查禁此書。
丁耀亢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勇於鞭撻封建統治的黑暗,關註社會生活,同情農民疾苦,在作品中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感。這樣壹位堅守正直知識分子氣節的文人是值得尊敬和懷念的。 近代研究
《增刪蔔易》壹書,題為“野鶴老人”著,經近代學者考證,此書當為明未清初諸城著名文學大師丁耀亢所著。
今人張清吉點校整理的《丁耀亢全集》為目前收錄丁氏作品最全的合集。《丁耀亢全集》所收十五卷《增刪蔔易》,題“野鶴老人著,李我平鑒定,李文輝增刪”,前有康熙戊申(公元1668 年)丁耀亢《自序》、康熙庚午(公元1690 年)張文《序》、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李文輝《序》,後有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李穆堂《跋》。該書為丁耀亢所撰占蔔之書。
關於此書的版本,據張文《序》稱:“野鶴老人學道數十年,博覽群書,依書以斷事,廣集占驗存驗,以考書書之,屢驗者存之,不驗者刪之……盡辟諸書之謬,獨出壹心之悟,發先賢未發之理,啟後人易曉之門。惜未成帙問世。覺子得之,不忍秘為枕中藏,加以增刪,編輯成書,亟命剞劂,求序於予。”按,覺子,李文輝字。據此可知,李文輝嘗有刻書之舉。而張清吉《校點後記》則謂《丁耀亢全集》本所據“為青州藏書家李文藻過錄的乾隆抄本。”趙新在《〈丁耀亢全集〉評介》壹文中稱:“《增刪蔔易》所有書都未著錄,其子慎行及為各書作序的人也都未曾提及。張清吉先生訪得是青州李文藻過錄的乾隆年間抄本。”似乎李文輝欲刻而未成,僅以抄本流傳後世。
然而,《山東文獻書目》子部術數類著錄“簡易秘傳(壹名增刪蔔易)壹卷”,著者和版本題“(清)丁耀亢(野鶴老人)撰,(清)李文輝增刪,清康熙李文輝抄本”,現藏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圖書館藏有《增刪蔔易》六卷本和四卷本,均題“野鶴老人撰”。六卷本,有清成文信刻本、道光戊子(公元1828 年)金閭三槐堂刻本、道光庚寅(公元1830 年)古越崇文堂刻本;四卷本,有上海廣益書局本、光緒庚辰(公元1880 年)上海江左書林石印本。可見此書流傳頗廣。
丁耀亢晚年因著《續金瓶梅》壹書,觸犯朝廷,康熙四年(1665年)八月,年過六旬的他被捕入獄,到十二月得赦,此書幾盡焚毀,沈重的打擊使他雙目失明,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冬臘月病逝於家中,享年71歲。
《增刪蔔易》乃野鶴老人壹生心血,註重實用性,極少模棱兩可的浮泛之語。初學讀之可以入門,入門讀之可以精通。依之而行,雖不能如其他人般由壹卦得出壹二十條方方面面天上地下無所不包的斷語,然卻壹針見血,單刀直入,關鍵問題,百試百靈,對於解決實際問題極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