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白眼簡介

白眼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眼的部位·白眼 4.1 白眼的組織結構 4.2 白眼與臟腑的關系 5 病名·白眼 5.1 白眼的病因病機 5.2 白眼的癥狀 5.3 白眼的診斷 5.4 白眼的治療 5.4.1 辨證治療 5.4.1.1 邪熱留戀 5.4.1.1.1 癥狀 5.4.1.1.2 證候分析 5.4.1.1.3 治法 5.4.1.1.4 方藥治療 5.4.1.2 肺陰不足 5.4.1.2.1 癥狀 5.4.1.2.2 證候分析 5.4.1.2.3 治法 5.4.1.2.4 方藥治療 5.4.1.3 脾胃濕熱 5.4.1.3.1 癥狀 5.4.1.3.2 證候分析 5.4.1.3.3 治法 5.4.1.3.4 方藥治療 5.4.1.4 肝腎虧損,陰血不足 5.4.1.4.1 癥狀 5.4.1.4.2 證候分析 5.4.1.4.3 治法 5.4.1.4.4 方藥治療 5.4.2 外治法 5.5 白眼患者日常保健 6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白眼的穴位 2 治療白眼的方劑 3 治療白眼的中成藥 4 白眼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白眼 1 拼音

bái yǎn

2 英文參考

leukophthalmo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white eye, bulbar conjunctiva and scler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white of the ey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dry eye(白澀癥)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dry astringent eye(白澀癥)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xerosis conjunctivitis(白澀癥)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chronic conjunctivitis(白澀癥)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ocular dryness(白澀癥)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白眼:1.眼的部位;2.病名。

4 眼的部位·白眼

白眼為眼的部位[1]。《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其窠氣之精為白眼。”即白睛[1]。

白睛(white of the eye)為中醫眼科解剖名稱,眼的部位[2]。出《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八。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白輪、眼白[2]。是指眼球外壁占外層5/6的白色不透明的,質地致密而堅韌的鞏膜和其表面疏松透明的球結膜,具有保護眼球的作用[3]。包括今之球結膜與鞏膜[2]。白睛前端與黑睛緊連,***組成眼珠外層[2]。彼此病變常牽累[2]。

白眼包括西醫所稱的球結膜與鞏膜[2]。

4.1 白眼的組織結構

白眼包括今之球結膜與鞏膜[2]。

鞏膜位於眼球中後部,其前沿接角膜緣,占整個纖維膜的5/6。鞏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繞,前面被球結膜覆蓋,內面與睫狀體、脈絡膜相連,後極部稍偏內側有視神經從此穿過,穿過處的鞏膜極薄,上有許多篩狀孔,為鞏膜篩板。鞏膜顏色呈白色,但兒童因鞏膜較薄,內面的色素組織可隱露而呈淡青色;老人因脂肪沈著而呈淺黃色。鞏膜由致密交錯的纖維組織構成,質地堅韌,不透明,具有保護球內組織的作用。

鞏膜的厚度不均勻,後極部較厚,約1毫米,向前逐漸變薄,在直肌附著處更薄,僅0.3毫米。

鞏膜包括:①鞏膜表層;②鞏膜實質層;③鞏膜內層(棕黑層)。鞏膜的血管和神經較少,但鞏膜表層的血管相對要多壹些,故較易發生炎癥,且疼痛癥狀較為明顯,而深層病變則常遷延難愈。

4.2 白眼與臟腑的關系

白眼內應於肺,為五輪中之氣輪,肺與大腸相表裏,故白睛疾患常與肺或大腸有關[2]。《證治準繩·雜病》:“白輪變赤,火乘肺也。……氣輪者,目之白睛是也,內應於肺西方庚辛申酉之令。肺主氣,故曰氣輪……”

5 病名·白眼

白眼為病名[1]。見《審視瑤函》卷三。是白澀癥的俗稱[1]。

《審視瑤函》卷三:“此癥南人俗呼白眼,其病不腫不赤,只是澀痛,乃氣分隱伏之火,脾肺絡濕熱,秋天多患此。”

白澀癥(dry eye)為病證名[4]。出《審視瑤函》。俗稱白眼(《審視瑤函》卷三)。是指以白睛赤腫不顯,幹澀不爽為主要表現的眼病[3]。白澀癥為慢性眼病。藥物治療難取速效。

白澀癥類似於西醫的慢性結膜炎或淺層點狀角膜炎。

5.1 白眼的病因病機

白澀癥多由肺陰不足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亦可因濕熱蘊結,火伏氣分而發[4]。

壹、暴風客熱或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余熱未清,隱伏肺脾之絡所致。

二、肺陰不足,目失濡潤。

三、飲食不節,或嗜煙酒,及偏好辛辣之晶,致使脾胃蘊積濕熱,清氣不升,目竅失養。

四、肝腎虧損,陰血不足,目失濡養。

5.2 白眼的癥狀

白澀癥患者眼無明顯外證,“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蒙”(《審視瑤函》)[4]。

患者眼常幹澀不爽,瞬目頻頻,微畏光,灼熱微癢。檢視白睛,不紅不腫或隱見淡赤血絡,眥頭或有白色泡沫狀眼眵,瞼內如常或微見赤絲細脈,黑睛於顯微鏡下或見細小星翳。

5.3 白眼的診斷

壹、幹澀不爽,怕見強光,不耐久視。

二、白睛不紅不腫或見赤脈隱隱,或黑睛有細小星點。

三、眵多色白或無眵。

5.4 白眼的治療

白眼治宜養陰清熱,可選服養陰清肺湯或十珍湯加楮實子、女貞子、枸杞子等;清熱利濕,可用桑白皮湯加減[4]。

5.4.1 辨證治療 5.4.1.1 邪熱留戀

白澀癥·邪熱留戀證(dry eye with lingering pathogenic heat pattern)是指邪熱留戀,常見於暴風客熱或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以微感畏光流淚,少許眼眵,幹澀不爽,白睛赤絲細脈,遲遲不退,瞼內亦輕度紅赤,舌質紅,苔薄黃,脈細數為常見癥的白澀癥證候[3]。

5.4.1.1.1 癥狀

常見於暴風客熱或天行赤眼治療不徹底,以致白睛遺留少許赤絲細脈,遲遲不退,瞼內亦輕度紅赤,可有少量眼眵及畏光流淚,幹澀不爽等。

5.4.1.1.2 證候分析

因熱邪傷陰,余邪未盡,肺脾兩經伏熱,故隱隱可見白睛及瞼內有赤絲細脈,遲遲不退,畏光流淚,眼眵不多。邪熱阻絡,血氣不通,津液失布,故目千澀不爽。

5.4.1.1.3 治法

清熱利肺。

5.4.1.1.4 方藥治療

桑白皮湯加減。方中桑白皮、黃芩、菊花、旋覆花、桔梗、地骨皮清肺熱,利肺氣;玄參、麥冬補肺陰,清伏火;茯苓、澤瀉利濕明目;甘草調和諸藥。證屬傷陰而無濕者,用本方去茯苓、澤瀉。

5.4.1.2 肺陰不足

白澀癥·肺陰虛證(dry eye with lung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陰不足,以眼幹澀不爽,不耐久視,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脈,黑睛可有細點星翳,反復難愈,可伴幹咳少痰、咽幹便秘,苔薄少津,脈細無力為常見癥的白澀癥證候[3]。

5.4.1.2.1 癥狀

眼幹澀不爽,淚少,視久容易疲勞,甚至視物不清,白睛如常或稍有赤脈,黑睛可有細點星翳,病勢遷延難愈。全身癥可見於咳少痰、咽幹便秘,偶有煩熱,苔薄少津,脈細無力。

5.4.1.2.2 證候分析

陰虛則幹澀淚少,不耐久視,全身則有幹咳少痰,咽幹便秘,脈細等肺陰不足之候。

5.4.1.2.3 治法

滋陰潤肺。

5.4.1.2.4 方藥治療

養陰清肺湯加減。

5.4.1.3 脾胃濕熱

白澀癥·脾胃濕熱證(dry ey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脾胃濕熱,以白睛幹澀隱痛,眥部常有白色泡沫樣眼眵,白睛紅赤,病程持久難愈,可伴口黏或口臭,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苔黃膩,脈濡數為常見癥的白澀癥證候[3]。

5.4.1.3.1 癥狀

眼幹澀隱痛,白睛淡赤,瞼內可有粟粒樣小泡,眥帷有白色泡沫樣眼眵,胞瞼有重墜之感,病程持久而難愈,全身癥可見口粘或口臭、便秘、溲赤而短,苔黃膩。脈濡數等。

5.4.1.3.2 證候分析

濕邪阻遏,清氣不升,目失濡養,故白睛幹澀隱痛。濕熱郁於胞瞼,則胞瞼重墜,瞼內可生粟瘡。濕熱上蒸還可引起白睛淡赤或目眥生眵。口粘口臭,便秘不爽,溲赤而短,舌苔黃膩等皆濕熱內阻,濁氣不降所致,脈濡數亦為濕熱之征。

5.4.1.3.3 治法

清利濕熱,宣暢氣機。

5.4.1.3.4 方藥治療

三仁湯加減。方中杏仁苦辛,輕開上焦肺氣,氣化則濕亦化;白豆蔻芳香苦辛,行氣化濕;薏苡仁甘淡,滲利濕熱;制半夏、厚樸行氣散滿除濕;滑石、通草、竹葉增強清利濕熱之功。諸藥合用,宣上暢中滲下,使濕利熱清,諸癥自解。

5.4.1.4 肝腎虧損,陰血不足

白澀癥·肝腎陰虛證(dry eye with 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腎陰虛,以眼內幹澀不爽,雙目頻眨,羞明畏光,白睛隱隱淡紅,久視後則諸癥加重,黑睛可有細點星翳,可伴口幹少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寐多夢,舌紅,苔薄,脈細為常見癥的白澀癥證候[3]。

5.4.1.4.1 癥狀

眼幹澀畏光,雙目頻眨,視物欠佳,白睛隱隱淡紅,久視則諸癥加重。全身可兼見口幹少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寐多夢。舌紅苔薄,脈細等。

5.4.1.4.2 證候分析

肝腎虧損,陰血不足,目失所養,故覺眼幹澀而頻頻眨目,且視物不清。陰虧虛火上蒸,故怕日羞明,白睛隱紅。陰血虧耗,故口幹舌紅少津。肝腎虧虛,腦及骨骼失養,故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陰血不足以安魂,故夜寐多夢。舌紅苔薄,脈細,皆肝腎虧損,陰血不足之象。

5.4.1.4.3 治法

補益肝腎,滋陰養血。

5.4.1.4.4 方藥治療

杞菊地黃丸加減。方中熟地滋腎填精為主,輔以山萸肉養肝腎,山藥補益脾腎之陰,三藥合用達到三陰並補之功;又配茯苓健脾滲濕,以助山藥之益脾;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之滋膩;牡丹皮清肝腎之熱,以制山萸肉之溫,前藥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加枸杞、菊花更增養肝明目之效。再加當歸、白芍則可養血和營,使目得血榮,實乃治本之方也。

5.4.2 外治法

(壹)犀黃散點眼。

(二)黃連西瓜霜眼藥水或10%~50%千裏光眼藥水滴眼。

5.5 白眼患者日常保健

患有遠視或近視者可配戴適合眼鏡。

生活不規律者,應合理安排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及外界不良 *** 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