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歷三月初三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壯族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在古代,壯族的青年男女聚集在街上唱歌,聚集在河邊舉行宴會。根據壯族傳說,三月三日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漢族是上巳節,有三月三祭祖,三月三祭軒轅的說法。
第二,農歷三月初三不僅是壯族簡單的傳統歌節,也是壯族祭拜祖先和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
三、農歷三月初三也是廣西壯、漢、瑤、侗、苗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歌會不僅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也是民族經濟交流的盛會。據記載,歌會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壯族民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曲膾炙人口。在古代,年輕的男女聚集在街上或河邊舉行宴會並唱歌。到了清代,就形成了數百人甚至數千人聚在壹起唱歌的大型“歌會”。
三月三日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3月3日的壹些民族節日介紹如下:
第壹,壯族
198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將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壯族的民族節日——“三月三”歌會。
2018年3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將於4月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3月3日、4日、5日)放假三天,與周末組成五天假期。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壹,也是傳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統稱為“三月三”歌會。目前,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縣舉辦了六屆“三月三”歌會和武鳴羅月文化旅遊節。葛衛旁,商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附近的人給來抓葛偉的人提供食宿,不管認識不認識都熱情接待。
壹次大型歌會,方圓數十名青年男女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著實熱鬧。喬葉在田陽縣壹直是大歌圩。人們去歌會是為了比賽和欣賞歌曲;年輕的男女唱歌,如果他們彼此投緣,他們就互贈信物作為他們愛情的信物。此外,還有拋繡球、摸雞蛋等有趣的活動。?
第二,侗族
節日期間舉行煙火、鬥牛、鬥馬、唱二人轉、踩堂等活動,也叫“煙火節”做黃糯米等。
根據董家的傳說,古時候董家的原領地壹直以桐樹開花為移栽節。但是有壹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錯過了農時,只好逃到北京。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人們在3月3日演奏蘆笙和唱歌,走親訪友,互相提醒,侗族人民忙於農耕,這比在節日舉行煙花,鬥牛,鬥馬,唱二重唱,踩教堂等活動,也被稱為“煙花節”。
侗族人民在三月的第三天慶祝五天。農歷三月初壹,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
初二的時候,女生們互相邀請去河邊抓魚蝦,和男生們準備在斜坡上野餐。
第三天壹大早,姑娘們精心打扮,擺上精致的竹籃,從菜園裏采了壹筐筐蔥和蒜,在泉邊用水洗幹凈。他們排著長長的隊伍,站在水邊的小路上,羞澀地揮舞著籃子,靜靜地望著山坡,等待著戀人的索取。此時山坡上已經站滿了人,包括女孩的家人,都在看哪個小夥子把籃子拿走了。
壹群穿著整潔的藍色雙排扣夾克的年輕人在人們善意的笑聲中壹個接壹個地走在水邊的小路上。這時,男生當眾向對的人要壹個籃子,獲勝者會受到壹陣“哦哦”的贊美。男生可以悄悄和女生約定把籃子還回去。
找不到籃子的年輕人會引來圍觀者的嘲笑,然後在村子旁邊的山坡上互相唱歌,繼續用歌聲尋找知音,直到天亮。
那天中午,人們聚集在村子中心瘋狂地唱歌跳舞。
三月四日將有壹場盛大的化妝舞會。第五天下午,會為前來觀看的鄰村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第三,瑤族
節日裏,豬被祭祀給社稷和山神,吃黃糯米。各村三四天互不往來。瑤族把3月3日作為“幹巴節”,這是壹個集體漁獵的節日。他們將捕獲的野生魚逐戶分發,享受豐收的喜悅,然後聚集在廣場上唱歌跳舞慶祝節日。
據傳說,很久以前,野生動物經常進出瑤村傷害人和破壞莊稼。紮寨民族英雄盤古為了保衛家園,帶領勇士上山捕殺野生動物。不幸的是,盤古被壹只羚羊當場咬死,那天是農歷三月初三。
瑤族人民為了緬懷民族英雄盤古,將每年3月3日定為緬懷盤古的日子,並將其命名為“三月三”,又稱“幹巴節”,即每年3月3日之前,瑤族男子提前壹周到老林中繼續狩獵,捕殺野生動物,在河裏摸魚摸蝦,烤成幹巴帶回家。
婦女上山采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後染成紅、黃、藍、紫糯米,用於祭祀盤古,年復壹年流傳至今。
過去,三月初三,瑤族人民放下農活,集體放假壹天祭拜盤古,即婦女休息做針線活,男子念經,飲酒娛樂,姑娘小夥子們相約在寨子附近的荒山野林裏唱歌,談情說愛,玩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