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的概念及其來源文獻

中醫的概念及其來源文獻

1\壹種溫和的藥物。中藥

三國魏養生論:“所以神農說,‘吃藥養命,中藥養性’的人,真正懂得生命的道理,因為有輔助支撐。”金章華《博物誌》卷七:“中藥滋養自然,謂相思生氣,黃花菜忘憂。”宋緒宣《廟堂》詩說:“常傑有病,疑中醫,有意求真經相助。”2.中醫用藥中,植物是最多的。

我國勞動人民在幾千年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和不斷的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知識。由於太古代文字的缺乏,這些知識只能由老師口述。後來有了文字,才逐漸記錄下來。

有醫學書籍。這些書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的醫學有幾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與疾病鬥爭的非常豐富的總結,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草藥占藥物的大部分,所以記載藥物的書籍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時期,流傳的本草很多,可惜這些本草都失傳了,找不到了。已知最早的本草著作叫《神農本草經》,作者不詳。根據裏面記載的地名來看,可能是東漢時期的醫生修改的。《神農本草》有《神農本草經》三卷,載有動物、植物、礦物等365種藥物。每種藥物都有其特性、功能和適應癥。另壹個有序的例子,簡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毒性、四氣五味、配伍、用藥方法以及丸劑、散劑、膏劑、酒劑等劑型。南北朝時,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編撰補充了神農本草經,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365種,被稱為《名醫別錄》。每味藥既補充了原味、功能、主治,又增加了產地、采集時間、炮制方法,極大地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到了唐代,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對外交通的日益頻繁,政府任命李記等人主持了《道氏註本草經》的修訂工作,稱之為“唐本草”,隨後又命蘇靜等人再次修訂,增加了114種藥物,並於鹹清四年(公元659年)頒布,稱之為“新修本草”或陸續輸入外國藥物。為了適應《唐鑫本草》,此書由當時的政府修訂頒布,可以說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藥典。這部《本草》收錄了844種藥物,並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中藥著作圖文對照的先河。它不僅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很快就傳播到了國外。為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以上是對中國古代藥物知識的三點總結。此後,由於藥物知識的不斷豐富,每隔壹段時間就會出現新的總結。比如宋代的《開寶本草》、《甲酉補註本草》都是總結性的。北宋末年,蜀中醫家唐慎微編撰了《經史證應急本草》(簡稱《證本草》)。他將《加友補註本草》與《圖說本草》合並,增加了500多種藥物,收集了許多醫家和民間的單方驗方,補充了大量從歷史文獻中獲得的藥物資料,使該書內容更加充實,體例更加完備。政府派人修改了三次,增加了大觀、政和、紹興的稱號。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 ~ 1593)在《證本草》的基礎上進行了徹底的修訂,編撰了符合時代需要的《本草綱目》。這本書包含1892種藥物,有11000多個處方。